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21)06-0133-08 弹幕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景观,青年群体是弹幕文化的忠实拥趸。弹幕是人们在观看视频时针对随机的作品内容进行的即时点评与评论。随着视频技术的更迭换代,视频形式的不断丰富,视频内容的加速更新,我们逐步进入一个“视频社会化时代”。弹幕也随着“视频社会化”的加速越来越“主流化”,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弹幕文化。视频加持“流动”的弹幕,一方面为视频本身增添了“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构造了可互动和交流的“情境空间”。对于视频作品,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弹幕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弹幕在当下几乎就是网络文化中一种不可少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种点评、一句议论,而是互联网文化的重要形态”[1]。弹幕文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本驱动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弹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要和审美欲望,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网络电影、直播等新媒介之中,具有鲜明的即时性、交互性、娱乐性特征,并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疯狂热捧。弹幕文化从“小众”到“大众”,在受到青年追捧、媒体青睐的同时,自身也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点。作为忠实拥趸的青年群体在弹幕文化中寻求认同和狂欢的同时,很容易无意识中陷入主流价值缺场或缺位的类似“绝对自由幻象”的交互情境,加之资本的推波助澜以及别有用心的“带节奏”,弹幕文化极易滋生负面的文化含量。总之,弹幕文化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媒介平台针对特定内容发送文字、表情等表意符号,并最终以流动的形式显示于屏幕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指向性、娱乐性等鲜明特征。弹幕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和促进弹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景观,并进一步促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言说好声音的叙事介质:另一方面要防范资本助推下弹幕负面效能影响青年价值观的生长与形塑。 一、生成逻辑: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弹幕景观 “弹幕”发轫于日本,是嵌入动漫视频、电玩游戏之中的即时评论。而后,弹幕被引入中国,AcFun是最早出现弹幕的视频网站,随后被广泛应用于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之中。B站(bilibili)和抖音(Tik Tok)是目前最大的弹幕视频集聚地,弹幕构造的即时评论与互动方式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也为视频增添独特的风格。弹幕文化以网络为温床,以青年群体为忠实拥趸,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兴的文化景观。弹幕文化是御宅文化的衍生品,是亚文化的一种表征形式,属于典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群体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追求,创造性表达自我的文化实践”[2]。青年群体借助弹幕这种叙事介质来表达自我、交流互动、彰显个性并在交互中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不同社会、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青年亚文化实践形式。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摩登族、嬉皮士、光头党,21世纪我国的粉丝文化、御宅文化、佛系文化、“饭圈”文化都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弹幕文化也具有青年亚文化独特的风格面相和图腾,是当今时代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景观。 (一)编码与解码:弹幕文化的话语建构 弹幕由一系列文字符码编织而成,建构了一个群体独有的话语方式。御宅的青年群体既是弹幕文化主要的消费者,也是弹幕文化主要的生产者。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表情包等符号进行编码,编码并不局限于视频内容本身,还参杂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心态情绪等。他们最终凭借自主的编码“夺取”了属于这一群体的话语权,同时也建构了强烈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在现实层面,弹幕具有不同的编码形式,有纯字幕弹幕、遮挡弹幕、彩虹弹幕,还有预警弹幕,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编织不同的弹幕类型。弹幕编码的过程与视频播放的进程是同时的。编码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感性情绪以及观看视频时的感受,即时性发出评论并完成编码。编码具有匿名性、即时性、碎片性和虚拟共时性,编码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赞”“跟风”“吐槽”甚至“拍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奇观”。弹幕的编码者同时也是解码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弹幕播放的即时性决定了编码和解码的历时性,且转瞬即逝。编码的内容直接影响解码的进行。换言之,前一条编码内容在视频中滚动呈现,受众群体对其进行解码,然后由解码者身份转向编码者,在吸收前一条编码内容后进一步进行编码,如此编码—解码—编码反复进行。在这种编码—解码—编码的过程中,编码者或解码者的信息、态度、情绪、立场会直接影响到弹幕的整体性效应。编码者和解码者无意识的情感宣泄会裂变式扩张、传播,并汇集成“志同道合”的即时评论,形成一种独特的“狂欢”现象。 (二)拼贴与同构:弹幕文化的风格生成 风格是青年亚文化的图腾和第二皮肤,是凸显该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和差异的标志,也是其最吸引人的文化符号。“即时互动”“随心所欲”“吐槽狂欢”等特性构成了“弹幕族”的风格形象。“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3](P114)。拼贴是弹幕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一环。正如菲斯克所说:“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者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4]。青年群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视频的播放内容,挪用不同的叙事符码,将其移植到特定的视频播放之中,就构成了弹幕文化独特的风格。弹幕文化的风格是视频内容的延伸,不同的视频内容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有科普解释型的,也有调侃吐槽型的,它们都是通过拼贴的方式对视频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同构”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经典的解释术语,即“在群体价值和社会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3](P121)。换句话说,同构就是某种结构的复制与再现,弹幕就是现实评论的翻版和复制。青年群体能够针对视频的内容做出自己任意的见解,并且能够在弹幕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弹幕文化一方面与现实评论、交流互动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核心关切、群体心理、符号形象也具有“同构性”。弹幕就是在不断的拼贴与同构中生成了与众不同的亚文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