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21)06-0005-11 在新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仅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度转化、全面推进的时代课题。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意义,在于赋予物质现代化以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单纯的物质现代化不仅难以持久,而且可能陷于物质主义的泥潭。唯有赋予物质现代化以灵魂,确立民族自身文化主体性,才有可能行稳致远、长治久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美学:从传统经典到现代经典 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文化的新期待,而且要不断确立和强化物质现代化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文化现代化虽然建立于物质现代化基础之上,但却是物质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赋予物质现代化以价值根基的核心要素。物质现代化可以解决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文化现代化则能够提供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精神动力,保障物质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质量与可持续性。而在更深层意义上,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不仅创造了古代社会人类轴心文明之一,而且创造了现代社会人类文明新形态。但这个过程依然还在持续,人类文明新形态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文化现代化尚未完成。并且,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现代转型还将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新的趋势,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把握。事实上,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现代化之后还有后现代、人工智能时代,也会由此发展出与之相应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也必然要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传承与再造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进行的种种探索,使当下中国呈现出精品迭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象,其中两个方面的实践值得关注和总结。 (一)经典再流传:大众媒体翻转下的传统 文化经典是经由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艺术凝聚和智慧凝结,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之间,则存在继承与创造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连接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应偏离更不可抛弃、割断这个脉络,而要立足于这个脉络(文化基因)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经典和传统。媒介迭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传统经典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现代印刷术使得历史古籍得以广为传播,也使文脉传承在广泛的空间得以拓展实现。但对于经典而言,纸质媒体的作用除了便利传播、扩大范围之外,对经典文化的大众普及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虽然各种注释、解读和研究的图书层出不穷,但基本上依旧限于知识阶层,难以抵达普通大众。影视传媒的普及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经典的影像化和创意传播,极大拓展了经典的流传。当然,经典的丰富内涵与高雅审美要转化成直观通俗与浅显易懂的视觉文化,还必须经由一系列创意手段和方式才可实现。这在中国与其他国家都有成功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韵律、独特的审美意境、深邃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神韵与精粹,也成为人类精神创造的重要典范而辉耀寰宇、亘古流传。传承千年的古代诗词经典如何在现代文化创造中再现其美学魅力,激发和演绎出新的精神文化力量,传承和创造出新的文艺作品,成为新时代重要课题。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古代诗词集注和阐释论著,不仅为传承文化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影视媒介传播经典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说《中华诗词大会》是以电视屏幕为载体、诗词竞赛为手段而创造的一种现代视听传播,那么《经典咏流传》则是以电视媒介为依托而对传统进行再造的文艺作品。前者借助对经典诗词的竞赛式传播,使更多普通大众重温经典、品赏佳作,达到普及、推广经典的传播效应;后者则不只停留于经典的传播与重温,更注重经典精神内涵的延伸与再造,实现创造性继承发展。相对于《中华诗词大会》的竞赛方式,《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摒弃既往类似节目的竞演元素,将古典诗词进行创作改编,谱以新曲,将专家学者专业解读与明星歌手现场演唱相结合,实现专业品味与大众传播、文本阅读与视听表演的完美结合,在立意与创意、形式与技术等方面都实现新的突破,达到了良好的视听体验效果。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该节目实现了将重塑经典、沉浸音乐与超越观赏的构建国人精神坐标相维系,“践行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1]。 再如,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一首表现“飞将军”李广威猛雄壮、英雄气概的诗歌,在节目中被创作改编为由刘恺威演唱的《将军引》,并融入摇滚音乐风以强化威武彪悍之气势,更加凸显出音乐表演的自身魅力及带给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且表演前后又穿插专家解读和主持人、音乐家之间的对话,从而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多形式的展现。经由电视节目的二度创作,不仅使得经典诗歌的主题意蕴再度呈现,先人的英雄情怀活脱再现,而且其审美精神得以创造性延续,解读、演唱本身成为一个新的文艺作品。同样是取材英雄主题,王昌龄的《出塞(其二)》则被演绎为一首具有现代流行歌曲意味的《缘分一道桥》,并荣登音乐排行榜之首。这首由王力宏演唱的歌曲,作词是善于将古典诗词意境和境界进行转换运用的方文山,这首歌词呈现出豪放雄迈的别样中国风。这种对历史原典的再创作,不是以娱乐为导向,而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指归。作品主题以弘扬正能量的英雄气质为指向,各种视听手段的运用围绕核心内涵表现、渲染,从而达到以内在精神气概形成艺术感染力,而非以表象化、娱乐化取悦观众。艺术创作在深入体现原典精神的前提下,富有创造性地融合当代审美需求进行二度创作,把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为导入,先是按原诗主题境界创作了“狼烟千里乱葬岗,乱世孤魂无人访,无言苍天笔墨寒,笔刀春秋以血偿”,接着用现代歌曲语言进行意境的延伸与拓展,如同原典诗作母体中生长出艺术新芽,题旨、意趣相承,另有一番格调。豪迈、悲凉背景下呈现的情爱叙事,融入“故事,天涯,战袍和长城谣”相关要素,词简明,意果决,使爱情主题融入雄关漫道、大漠孤烟的宏阔帷幕之下,更为深沉,更具力度,在“唤醒、强化与认同”中,实现了“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建构”[2]。原典之文字文本,经由视觉和听觉的巧妙转换,形成更利于传播和接受的新视听文本,文化基因被激活、传统被活化创新,不失为大众媒体对原典传承、再造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