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机器换人”浪潮席卷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机器换人”是使用工业机器人、电脑数值控制机器等自动化生产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现象,即工作“机器人化”(robotization)或自动化(automatization),属于技术革新在制造业领域中的最新应用。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为例,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20年我国应用了16.8万台(套)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市场的44%(IFR,2021)。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表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自动化设备在一系列工作中与人类的表现相匹配或优于人类(Ford,2015),从而对我国就业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这一重大变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即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技术性失业。一些学者持乐观态度,强调市场经济在历史上表现出适应创新和变革的能力,认为自动化使我们摆脱了肮脏、繁重的工作,提高了生活水平,增进了福祉;另一些学者则持悲观态度,认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了一系列智能的、适应性的、通用的技术,它将完全或部分取代人类的大脑,而不仅仅是像早期技术那样取代人类肌肉,人与非人类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替代而不是互补的关系(Schlogl & Sumner,2018)。现有关于自动化对就业影响的综述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对这些技术导致失业的程度有争论,但都一致地认为,自动化将不可避免地夺走大量就业机会(Schlogl & Sumner,2018;杨伟国等,2018)。不仅如此,自动化技术对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的替代效应将更为显著(Frey et al.,2016;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 就像工业化早期颠覆性的通用技术一样,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恐惧(Naudé,2019)。尽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统性地考察劳动者对“机器换人”引发失业的担忧。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机器换人”大潮,产业工人及其他可能被替代的劳动者处于集体失语状态。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制造业工人是否担心因“机器换人”而失去工作?哪些工人更担忧技术性失业?工人的技术性失业担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工人对新技术和就业保障的评估和看法。在技术升级背景下,劳动者对于失业的担忧不仅关系到劳动关系的稳定,也关系到“智能制造”战略的顺利推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发展情况而言,不断加快的“机器换人”进程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Naudé,2019)。弗雷和拉巴里(Frey & Rahbari,2016)、陈永伟和许多(陈永伟、许多,2018)等预测自动化将使中国失去约77%的工作岗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的结果为51%(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基于实地调查,程虹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机器人已对我国近40%的劳动力产生了潜在影响(程虹等,2018)。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仍以低学历、低技能的工人为主,“机器换人”可能对他们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本文利用2018年8月至10月在广东省调查获得的“企业-职工”匹配数据,对制造业工人的技术性失业担忧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引发技术性失业担忧的个体和企业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讨论“机器换人”背景下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失业担忧特点和差异。 二、文献回顾 为了探究自动化趋势下的失业风险及工人的担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回顾已有的文献,一是技术升级对劳动者的“替代效应”,二是劳动者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 (一)自动化技术的“替代效应”与技术性失业 伴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一些前沿研究开始关注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一轮技术革新的特点及其引发技术性失业的可能性。首先,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与传统机器设备的差异,指出新一轮技术革新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更为深远(Ford,2015;Frey & Osborne,2017;Berg et al.,2018)。研究者指出,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对劳动者的替代作用更为明显(Sachs et al.,2015;Benzell et al.,2015)。其中,萨赫斯等指出,工业机器人与劳动者不是互补关系,而是远胜劳动者并能够替代他们,因而会将劳动者逐出工作岗位(Sachs et al.,2015)。学者进一步指出,工业机器人具有可编程、通用性等特征,智能机器人还具有“机器学习”能力,不仅在体力性工作方面优于人工,而且可以替代部分认知性和情感性劳动,从而可能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流失(Brynjolfsson & McAfee,2014;Frey & Osborne,2017)。 其次,学者通过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对工人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研究指出,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体力性、程序性工作方面具有更好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因而会对执行这些工作的低技术性工人造成替代效应(Acemoglu & Restrepo,2020;Graetz & Michaels,2018;Dauth,2018)。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波(Acemoglu & Restrepo,2020)分析了1993—2007年美国各地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率的影响,发现每一千名工人中引入一台新的机器人,将造成当地就业人口比率降低0.18%~0.34%。博尔哈斯和弗里曼(Borjas & Freeman,2019)分析了2001—2016年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发现每引入一台新的工业机器人就会导致2~3个就业岗位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