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基础是富裕,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于富裕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人均GDP自2019年起突破1万美元,站在了迈向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依据世界银行2020年国别收入分类标准,将各国和地区分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12535美元)、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046~12535美元)、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036~4045美元)和低收入国家(不到1036美元)。我国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以上,稳步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很多国家没能从中高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进了一些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而大部分国家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结论虽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了教育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高收入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了基础阶段教育,各国各地区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聚焦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能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但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而发生副作用。研究也发现,在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发挥重要作用,而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相比于教育数量、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高级技能水平相比于基础技能水平,对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比现在翻一番的目标,就需要在普及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情况下,重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2021年11月8日,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们在金黄的银杏树下行走。 俞方平摄/光明图片 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实现共享就是要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公益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为构建新时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指明了方向。在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基本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其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需求。 高等教育本身虽然不属于教育基本服务体系的重点,但是却在引领和带动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基本服务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社会责任与国家使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使公益性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与追求的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公平的新底线。从全球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蜕变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失败与没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与产业化、市场化逐步退潮,人们开始重新讨论高等教育的价值,反思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与发展逻辑,核心是反对基于新自由主义理念制定的相关高等教育政策,也促使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国家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一流大学必须重视公益性,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强化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利益,强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对于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价值使命。在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秉承公益性原则和公平理念的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维度。 共同富裕的重点是缩小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社会群体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则是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进一步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今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特别提出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