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09.03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4.4%,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十四五”规划结束时还将达到60%。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发展需求,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期的国际竞争挑战,实现普及化阶段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教育结构调整和体系建设的有效应对。 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建设上,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彼此的相互融通,最终满足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厘清各级各类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 基础教育是使孩子们感知客观、形塑主观、健康成长的人生根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青少年获得本领、奔向理想、通往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是在职人员融合工作、选择发展、提值赋能的营养剂。 基础教育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是教育短缺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状况,不符合现代产业分工的要求,只适合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而年轻一代经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有规格有质量有秩序地进入劳动力市场,正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形态。 (二)抓准抓稳各级各类教育的本质内涵 教育体系,对内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路径,对外是市场识别人才的符号。各级各类教育的体系建设要抓准抓稳自身特有本质,按本质特征实现内涵式发展,有效满足学生相应的成长需求和社会需要。 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链条中,基础教育重在奠基,职业教育重在尚技,高等教育重在培思,他们在体系建设中内涵发展的重点分别是健康科学、熟练适用和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要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前端人才,实现对各行各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在普及化阶段需要体现出本质内涵的一致性和特色呈现的多样性,高校分类发展是面向社会分工要求的必然选择。扎根中国大地是大学根本的办学路径,推动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加强学科交叉及产业融入、致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是大学应答国家需求的关键,而在人才培养上需要特别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不同高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和前瞻科技未来,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维开发、问题解决的匹配关系上实现自己的育人目标,评价改革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内涵特征有所侧重。 (三)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融通 完善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方向是朝着建设一个更大规模、更加多样化、更加公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努力[1]。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的衔接沟通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面对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是心脏动力,应用是血液循环,都不可或缺。在创新方面,高校在“十四五”时期要致力通过创新扩充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科技推动产业结构、经济业态、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紧抓第四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战略机遇,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功实现;在应用方面,要重点解决好实用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提高成长问题,完善从中职到本科、从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好疏通和嫁接工作,使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够在合规、有序、通畅的通道中实现学历提升,但其办学模式、升学方式、考试内容等必须与普通教育明显不同。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要力求增强自己的特色优势,融合创新和应用,上下沟通、左右联通,合力形成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2],建构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理想形态。这也是通过体系建设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本之义。 (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有机契合 世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中美战略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等,都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走势;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发生转换,国家发展正处于迈向人均GDP 12000多美元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节点。面向未来,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结构调整、区域主体功能确立、创新战略驱动、劳动力结构升级等急剧变迁,我们需要化解众说纷纭的“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需要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的风险隐患,需要用成熟稳定的结构性体系应对各种变化。 我国已经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作为一个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国,经济健康和产业安全是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和完善自身产业体系,将扩大内需和融入全球相结合。教育需要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助力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构建为夯实强国基业而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供应链,有效调整因冲突加剧而引发国际分工变化的产业结构链。要特别注重以科技革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把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实现区域和谐与乡村振兴。其中,人口素质是发展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型人才、工程类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熟练人才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