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带领人民通过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继续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2。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2]。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00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中国具体实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的现实依据,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开展各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逻辑的基础之上,探讨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带领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一、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贫富差距乃至两极分化是阶级社会的经济痼疾,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孜孜以求,近代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中国从古代先贤的大同思想到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理念,再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对共同富裕充满向往。探索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在阶级社会和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不可能实现,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对“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国情基础上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文化沃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消除贫富差距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探索。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在批判私有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财产私有造成了人们的贫富差距和地位不同,进而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和社会道德败坏,他们主张通过财产公有来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和公平分配。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了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但却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难以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只能归于空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前提下,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的逻辑,阐明了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以及人类在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从而使共同富裕成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①。资本主义是基于机器大工业而产生的生产方式,在这一生产方式中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两个对立阶级,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开展机器化大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但这一生产方式在推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内生出自身无法解决的致命矛盾,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剥削无产者工人,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同工人的贫困积累相同步,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另一方面,私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有着内在矛盾,资本家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追逐利润并持续扩大生产规模,但工人阶级的贫困却导致社会购买力相对不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市场运行的结果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基于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益发达的生产力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益激化,这对消灭私有制、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提出了内在要求。在系统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及其演进逻辑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设想了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及其路径,他们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将同时取得革命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按劳分配制度,劳动人民翻身作主、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从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论证,共同富裕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为建成理想社会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百余年间饱经磨难,亿万民众在山河破碎之际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民众摆脱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命运,带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构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遵循,但各国国情差异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遵循苏联模式遇到挫折之后,带领人民在实践之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他们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列宁和斯大林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经济落后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并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般模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探索和斯大林模式出发,他们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逻辑如下:第一步,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为共同富裕建立政权基础;第二步,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利用新经济政策(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步,在社会主义阶段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生产力,为一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经济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第四步,在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般理论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大致要经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将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 第一,共产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发达的生产力是发生共产主义革命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生产力看作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社会生产力可以在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得到加速发展,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及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基础。 第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以及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因此共产主义应以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来代替私有制[4]。这样,任何人都无法利用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剥削其他人,这不仅有利于激励社会成员在提高个人劳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创造财富,而且有利于实现相对公平的社会产品分配,从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和制度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