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概念与实践,是工业文化的一部分。工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力量,以创新为内核,在革命性的历史进程中兴起;遗产是对往昔的纪念,以怀旧为表征,其存在恰是为了在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历史洪流中,保存某种旧日的事物。因此,工业遗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的构词。从遗产层面看,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工业遗产为数甚少,因为工业的遗存不仅距离当代过近,而且缺乏主流审美上的艺术性;从工业层面看,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必须破坏构成遗产的那些要素,如旧厂房的扩建与改造、设备与生产线的更新换代。在这种矛盾下形成的工业遗产,其最大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见证了历史。作为一种历史证据,工业遗产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如宫殿、庙宇、市镇、村落等)是完全等价的。然而,这种评判只是从遗产角度出发为工业遗产做出的辩护。事实上,站在工业的立场上,将工业遗产视为工业经济与工业文化演化的阶段性产物,将看到其更多与更大的价值。而这样一种工业文化的视角,将使工业遗产脱离纯粹的怀旧与乡愁范畴,成为面向未来的产业再造的一部分。 一、工业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工业文化视角 工业遗产的认定与保护兴起于较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但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朱迪丝·阿尔弗雷(Judith Alfrey)和提姆·帕特南(Tim Putnam)认为工业文化(industrial culture)就是一种可以被管理的遗产。而工业遗产的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来展示过去的人们如何生活与工作。这些手段包括:搜集各种已经消失的工业的残余物来理解其作用;出于技术、历史或美学兴趣来保护与搬运工业建筑、遗址和机器;发现工业景观中那些多余的但不可替代的元素的新用途;修复废弃的机器和工作场所以重新利用;记录工业人群的知识、技能和经验。①在他们看来,工业文化是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的核心与持续性预设。这两位学者并未清晰地定义工业文明,他们也没有对工业文化给出教科书式的定义。两位学者只是认为:“一个文明不能够认识自身是件可怕的事。”②这一点突出了工业遗产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性。不过,他们亦指出:“通常很难将工业文化视为一种遗产,因为传统上把遗产定义为前工业历史时期的遗留物。”③发达国家尽管更早实现工业化,但其民众也并未对工业文明有更深厚的感情。工业遗产只能是一种文化建构的产物。 在现代工业的故乡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对于初生的工业文明,普遍怀有疑惧与抵触的心态。狄更斯那些描写工业社会的阴郁的小说,可以视为反工业心态的一种代表。颇堪玩味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英国大批知识分子眼中的文化恰恰是与工业对立的。马丁·威纳(Martin Wiener)指出,在复古思潮影响下的英国美学领域,中古风气取代了现代主义。具有中世纪特征的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复兴被认为是对工业革命的一种广泛的逆反。迅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吞噬着英国的传统,在泛滥于社会的怀旧心态下,古老的建筑物作为同过去联系的纽带而格外受到珍惜。④因此,对于旨在保留工业社会记忆的工业遗产来说,不无尴尬的是,建筑遗产理念最初的兴起,正是为了抵制工业社会,阻止工业建筑与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全盘替代。而讽刺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无情推进,工业建筑本身也迅速淘汰更新,那些曾被嘲笑的工业建筑在丧失其功能后,竟也成了英国建筑保护主义者热衷保护的对象。⑤对过时的工业建筑的保护,可以视为工业遗产保护的开端。不过,比起古代遗迹,工业社会遗留物的价值始终难以被工业社会的大众广泛认可与接受。一些欧美学者把当代欧美社会里对于废弃工厂的怀旧称为“烟囱怀旧”或“恋废墟癖”,用词可谓刻薄。⑥然而,这种对工业遗迹的怀旧之情,终究还是小众之情。两位英国学者正确地指出:“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认真地保护工业遗产,而北美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样做。尽管人们很早就开始尝试保存法国的一些废弃工业的残留物品,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废弃工业的遗留物品才被视为国家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价值迟迟得不到承认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⑦ 英国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地方,也最早经历工业衰退和去工业化进程,与之相应的是,工业遗产的概念与实践同样最早诞生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英国的工业重镇伯明翰和谢菲尔德,学者们创造了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伯明翰大学的迈克尔·里克斯(Michael Rix)首先在成人教育课程中推广工业考古学,带动了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单独领域的兴起。里克斯发表论文呼吁英国社会各界加强对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其理念在1959年得到了英国考古学委员会的认可。当年,工业考古学的研究者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会,希望政府可以资助国内工业遗迹的调查和认定,进而确认需要被保护的遗迹。1963年,《工业考古学导论》(Industrial Archaeology:An Introduction)出版,正式宣告了工业考古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和管理领域的诞生。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dustrial Archaeology,AIA)正式成立。同年,位于英国什罗普郡的铁桥谷博物馆(Ironbridge Gorge Museum)建成。该地靠近伯明翰,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在此处发展并推广了煤转炭技术,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该馆开馆后不久就召开了有关工业遗迹保护的国际会议,“工业遗产”一词随后取代了“工业考古学”,用以称呼英国的工业历史遗迹。1973年的铁桥谷会议还促成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TICCIH)在1978年诞生。198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铁桥谷周边5.5平方公里的土地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用以铭记亚伯拉罕·达比的煤转炭技术出现后所带来的工业革命。⑧从这一历史进程可见,工业遗产最初起源于英国老工业城镇的地方性怀旧心理,由当地学者发展出工业考古学这一新的概念与理论,经全国学术界认可后,通过建设博物馆而将工业遗迹的保护落到实处,最终形成工业遗产的概念,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而铁桥谷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的一种权威认定,有利于工业遗产这一概念及其承载的理念广泛传播并被公众接受。工业考古、工业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也因此而与工业遗产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