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35 文献标识码:A 1967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指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工业社会制造的商品已经由有形的物质转向了无形的景观,即消费工业社会制造的各种幻象图景日益统领着现代人的生活。[1]2003年美国学者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中进一步强调了媒介产业对景观社会的推动作用,他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文化工业的推动,媒介景观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组织原则”[2]。作为人类最大的体育盛事,奥运会从其诞生那刻起,就在报纸、电视和网络直播和转播打造下,通过绚丽壮观的开幕式表演、挑战身体极限的体育竞赛和象征性的美术符号设计,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彰显着举办国的国家形象。 一、劣作抑或佳作:2020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空前舆论撕裂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育景观,奥林匹克不仅是一项融合体育、文化与教育的运动,也是国际奥委会、主办国、赞助商、单项体育组织、参赛国、各类媒体共同的作品。在奥运会系列活动环节中,比如奥运会申办、运动员训练、开幕式和闭幕式、项目比赛等,开幕式重点承担了人类共同价值重申和举办国形象宣传的功能,其包括贵宾和国家元首入场、文艺表演、运动员入场、奥委会主席讲话和升旗、主办国和奥委会主席致辞、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点燃圣火仪式、文艺和烟火表演七个部分。为了办好奥运会,主办国往往提前多年就和奥委会进行协商,根据奥委会要求,结合本国特点,提出当届奥运会口号,并根据口号价值内容、举办成本和举办国政府意见,准备和排练文艺表演部分,希望届时在满足赞助商的利益基础上,一方面能充分表达奥委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能帮助自己进行国家形象宣传。可以说,奥运会开幕式不仅凝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的精神理想,而且还和国家权力、商业资本进行着深度合作,不得不接受权力和资本的规约。实际上,每届奥运会开幕式编导们都必须在“人类整体利益”和“本国国家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在两种利益的张力与冲突中“戴着脚镣跳舞”。显然,这也导致开幕式编导不仅极具难度,而且特别容易引起争议。 然而和以往奥运会开幕式相比,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舆论争议空前撕裂。全球各大媒体依循惯例,高度评价了东京奥运会开幕式。法新社评价此次开幕式为“简练、朴素、感人”。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评价:“如果说开幕式的任务是体现当下的精神,那么这一次成功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丽,而且简单。它没有试图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规模和实力相媲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数千名鼓手以军事精准度拉开了奥运会的帷幕;它也没有试图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魅力和创意相比:丹尼·博伊尔演绎的英国历史令世界其他地方既困惑又感到好笑。东京奥运会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智利《第三版时报》评价:“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仅是一场在规模、组织和技术使用方面都不负众望的大型活动,它还设法传递了与当下最紧迫状况息息相关的信息——首先是全世界与新冠病毒的斗争,然后就是对全体病逝者致以敬意,同时也对那些致力于遏制大流行的人表达诚挚的谢意。”[3] 然而,亦有不少媒体和大量社交媒体网民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比如《纽约时报》认为本次开幕式“场馆空旷,气氛平淡”[4],《德国之声》批评本次开幕式传递了“错误的画面,错误的信号”[5],新浪微博话题“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迷惑行为”在24小时内吸引7764万次阅读,引发4.1万次讨论,诸多中国网民集体吐槽,表示“此次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阴间味’很浓,更像是‘开墓式’”,甚至纷纷转发这条评论:“艺术可以接地气,但请不要接地府;艺术可以有灵魂,但是不能有鬼魂;艺术可以有灵气,但是不能有灵异;艺术是送给观众,而不是送走观众;艺术来源于灵感,不能来源于灵堂;艺术可以很冷门,但真不能太邪门;艺术可以超越人,但不能超度人;艺术不分国界,但分阴阳。”[6] 事实上,这些批评的言论看似热闹,实则不仅缺乏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缺乏对奥运精神的深入认同,更缺乏对全球当下特殊语境的深刻理解。的确,通常奥运会首先会被认为是全球的一场超级派对,开场方式力求热闹华丽以展现全球狂欢,但2020东京奥运会无疑是奥运史上最特别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大疫情,既给全人类提出了空前的挑战,自然也给开幕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悲情背景中,奥运会开幕式是否还可以采用以往的“狂欢派对模式”?如果不可以,应该运用何种更为合适的风格、理念、模式来塑造体育景观,才能有效地回应这种史无前例的全球性悲剧性事件,实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联合声明中所说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东京奥运会能成为世界希望的灯塔,东京奥运会的圣火能成为当前世界所处隧道尽头的曙光”? 二、从为民族立言到为全人类代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家责任修辞的立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然给全球秩序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在病毒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唯有同舟共济,方能战而胜之;另一方面,多边主义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的角力和冲突有增无减,各大国利用疫情,进行政治博弈,合作步履维艰,对全球稳定和人类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在奥运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一年后,依然选择在2021年7月23日19点重新艰难启航,实则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考量。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景观,奥林匹克运动自其诞生起就蕴含着“奥林匹克精神”,即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比赛,而是蕴含和承载了人类共同体的理想和希望,其不仅仅通过体育比赛在生理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的身体潜能,在精神上激励个体面对困难,永不言败,而且将自身定位为努力消除人类不同群体的隔阂,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天灾、战争、病毒等威胁,而奥林匹克运动会总能在关键时刻凝聚和团结全球人的激情、勇气与希望,催人奋进、自强不息,比如1912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就曾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消除第一次世界大战。1948年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墟中恢复举办第14届奥运会,力图鼓励饱尝战争之苦的人类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