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21)04-0052-08 算法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文化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算法有了某种新内涵,因为人们将内心的算法托付给了计算机。由于计算机的算法更新换代太快,以至于人们来不及适应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算法成了一个外在于我们而又控制着我们的手段。 日常生活中其实充满着算法(如购物、就医、出行路线的计算等等),这些算法已经成为人们处理许多事情的准则,只是我们浑然不觉罢了。按照查尔斯·巴贝奇的说法:“上帝创造的不是物种,而是创造了物种的算法”①,因此可以说,进化论就是一种算法,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是计算机的出现成为日常生活的异数,它用不容置疑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这既使我们感受到算法的便利,也使我们蓦然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已被算法所控制,难以与之抗衡。无论欢迎还是拒斥各种日新月异的电子设备,我们还是被它们所裹挟。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对一个想过稳定生活的人是一种威胁,而所谓稳定的生活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构造的那种相对规范和习以为常的生活。 虽然文化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然而脱离具体语境,我们无法简单地去界定它的内涵。我们每个人对什么是文化,大致都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例如尼尔·波茨曼的著作《技术垄断》,这本书的副题是“文化向技术投降”,在这个概念上,文化是指一种包含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人文传统,而技术就是各种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电子媒介技术。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存在文化向技术投降这种逻辑,只能说一种旧文化被更有效率的新文化所取代。如果说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文化主要是指某种传统和日常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技术含量相对要低一些)的话,那么在近一百年,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技术兴起的近几十年,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已经被技术大规模侵蚀。 一、算法也是一种文化 技术是一种文化,算法亦是一种文化。所谓算法,可以看成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为达成目标的一系列指令和步骤。也有人认为,算法可以看成是人们应对困境时所寻求的一种最优选择,这种选择据说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②其实算法是人类心灵的造物,应该说有人类就有算法。由此,我们并不难理解算法是一种文化,同一颗心灵既能设计出缜密精妙的算法,也能写出优美蹊跷如博尔赫斯迷宫一般的小说(如赫伯特·西蒙)。③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算法从最简单的初级计算进入到复杂的高级计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突然在某个历史时刻,成长为一种人工智能。正是因为后者的出现,使得算法的文化为万众所瞩目。按照早年图灵等人的看法,人工智能机器可以看成某种形式的生命体,当然反过来也可说,生命体就是某种形式的机器。一些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基本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前行。一条路径是数理逻辑的方向,即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达到数理逻辑的最高形式,并将符号处理作为研究重点”④。由此,人工智能在轻松处理各种语言符号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和常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所作出的判断来解决各类问题,应对各种事务和环境。如早在1956年,赫伯特·西蒙设计出的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论家”就是为了表明计算机完全有能力来运行罗素和怀特海所著的《数学原理》中所使用的基本公理,并在此过程中能一步一步证明出相应的定理,据说:“这种做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一个定理的证明过程甚至比罗素和怀特海的方法更漂亮。(当激动难抑的西蒙把这个消息告诉罗素爵士的时候,他很有风度地回复:‘得知《数学原理》现在可以由机器来证明,我很高兴。真希望我们能在花费10年徒手计算之前就知道有这种可能性存在。’)”⑤正是通过算法运用和处理各种符号结构,计算机成为知识的拥有者,故约翰·麦卡锡在其著述《常识性程序》一文中认为:“拥有常识的智能才能被称为智能,常识主要源自世界的知识积累”⑥。 另一条路径方向是“从神经元和突触的物理层面模拟大脑的工作”:一是“利用数学逻辑方式模拟人类大脑思维的运行方式”;二是“通过对大脑结构的仿真设计来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⑦所谓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就是模仿无数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因为“神经网络是动态系统(可以随着系统的使用场景改变配置),并倾向于自主学习(他们可自主调整配置)”⑧。人工智能专家雨果·德·加里斯也把这类方法称作“基因算法”,据说这是模仿达尔文进化的软件形式而来。他认为:“神经网络可以被想象成由枝节一样的纤维(叫作轴突和树突)连接起来的三维大脑细胞矩阵。来自神经元的信号由轴突发送出去。树突将信号传入神经元。当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相连,形成的联系叫作神经键。”⑨而所谓基因算法就是对上述神经网络的模拟。 以上无论是哪条路径,都是以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生物和脑科学知识以及符号学语言学知识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人工智能的算法是人类文化成果的某种结晶。算法遵循严格的逻辑和指令,但是也有人从审美的立场看,认为算法之中有大美矣,算法的严密和奇妙结合,自有其独特的风景!只是人们难以预测人工智能和算法会把世界带向何方?进一步的疑虑是人类会不会被计算机所取代和淘汰?即在未来的世界中,作为人类心灵造物的算法,不再是人类自身拥有的文化,它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掌控,有朝一日它或许会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演化为人类的对手,成为地球上的新的物种。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人类社会面前,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导物种而反过来统治人类、驾驭人类、戕害人类?算法之美在激励鼓舞人们不断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在一些人的心头留下了阴影。 二、欲望被纳入算法 文化现象的丰富灿烂甚至魔幻悬疑,常常使人们忘却文化的最重要的功能。从最初的动因上说,文化既是人类欲望的表达,也是人类欲望的伪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某种修饰。如拉康所说,隐喻和换喻是欲望的表达。由于长时期的伪装,文化就成为我们生活固有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但是这些规范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这些新技术曾经是“奇技淫巧”,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有防范奇技淫巧的“特殊功效”,所以尽管中国人的智商不低,但是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科技文化受到了抑制,这种情形直到五四运动才有了改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算法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算法与效率挂钩,是效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