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评价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系统衡量某一时间段内学科建设水平的实践[1]。它是把握学科发展水平与态势、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机制[2]。作为一项高度复杂的专业性活动,学科评价既牵涉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也影响大学的声誉和建设策略,更关乎学者的学术发展平台和空间[3]。自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轮学科水平评估;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也正有序展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伴随着实践经验积累,我国学科评价理论也逐渐走向丰富[4]。然而,学科评价如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科发展状况、为学科建设提供激励和正面导向,这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总体方案》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教育评价中的短视行为、功利取向和机会主义,避免评价功能的异化[5]。学科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合理的价值标准对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在结合党和政府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神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一流学科发展的三维模型,讨论一流学科评价中所应坚持的价值导向及其相应的评价要素,为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相关策略建议。 二、一流学科评价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学科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明确评价主体与对象、确定内涵与原则、制定要素与标准、选择方法与工具等多个方面。其中,明确评价对象并理解其内涵是学科评价的逻辑起点[6]。因此,一流学科评价首先需要厘清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何谓一流学科,二是一流如何评价[7]。关于这两个问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以下简要回顾其中主要论点,以作为本文构建三维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何谓一流学科?学科评价中的“学科”指的是高校中的基层学术组织,是科研创新、教学育人和社会服务的行动主体。由于知识的不同特性与高校本身的不同定位,学科的功能与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作为学科发展的理想状态,“一流学科”的标准和通往“一流学科”的路径因此也是多元的。对于何谓“一流”,不仅不同学科之间,即便在同一学科内部,恐怕也并不存在单一标准[8]。对“一流学科”内涵的讨论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需要深入关注学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然而,随着大学和学科评价排名的风靡,“一流学科”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越来越局限于各类排行榜上的前排名单。数值上的微小差异往往更加吸人眼球,而对于“一流”所应承载的丰富内涵,探讨仍显滞后。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强调,一流学科不是评出来的[9]。即是说,学科评价本身不能造就一流学科。然而,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应该能够通过量化手段来尽量全面真实地反映一流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特征与维度,引领学科建设,指出前进方向[10]。这就涉及一流学科评价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一流如何评价?当前国内外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都强调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国际合作等各方面数据。评价要素固然丰富,但其视角多为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的体量,而学科对区域和国家发展的真实贡献、学科建设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等方面仍缺乏相应的关注[11]。这样的视角有短视与脱节之嫌,不仅未能全面深层地反映一流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维度,而且容易造成学科建设导向的错位和学科生态的失衡[12]。例如,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学科评估需要突破局限性,从“构成论”向“整体论”的学科评估方式转变[13]。“构成论”把对一流学科的认知简单化为若干被分解的指标集合(科研生产力、声誉等),而丢弃了赋予一流学术组织真正生命养分的整体性要素,如学术氛围、组织成长,以及学者所坚守的价值观和信念等。科学合理的一流学科评价应该帮助学科组织加强对自身的诊断,培养自我改进的质量文化,激发学科组织在其自身相应的环境中自我演化的生长动力[14]。 三、一流学科发展的三维评价模型 一流学科评价政策与实践应该着眼于学科多元、整体、长远的发展。结合理论反思和当前的政策、实践走向,本文提出,一流学科发展的全面评价需要兼顾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学科发展的效益,二是学科发展的效率,三是学科发展的可持续度。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生产活动的规律并不相同[15],它们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也各有差异。但是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一流学科才实至名归。 (一)学科发展的效益 《现代汉语辞海》将“效益”定义为“效果和收益”[16]。学科发展的效益主要表现为学科对知识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实贡献,衡量某一时间点上学科的整体水平与质量。高效益是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17]。评断一流学科的发展是否实现高效益,标准在于是否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去培养人才,所做的科研是否具有世界影响力,是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贡献[18]。 为提高学科发展效益,学科评价需要引导高校从追求“指标一流”到“内涵一流”的转变,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一流学科评价需要强调学科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质性贡献、拓宽对“贡献”内涵的认知[19]。现有的评价指标往往着重于学术研究成果,而对于高校和学科在人才输送、社会服务、政策咨询、文化传承等方面创造的价值赋值相对较低。例如,在支持本地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许多科研成果表现相对普通的学科未必不如科研顶尖学科,但是它们的贡献与价值却较少在评价体系中得到相应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