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21)05-0083-11 DOI:10.14138/j.1001-4519.2021.05.008311 学术生态环境对于学术科研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能够带来宽松、和谐和平等的氛围,而不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则会带来紧张、对立和冲突。在影响学术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情感上的尊重、接纳和平等对待是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关键。相反,歧视、偏见和区别对待,往往是恶化学术生态环境的主因。缺乏情感交流或者歧视盛行,往往会割裂人际关系、制造学术不公、违背法律平等保护原则,最终影响学术创新和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寻学术歧视根源,减少学术歧视现象,对于优化学术生态环境,促进学术科研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认为,分配上的差别和阶级差别的出现是产生歧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他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社会分为享有特权的和受歧视的阶级,剥削的和被剥削的阶级,统治的和被统治的阶级。”①围绕这种分配差别、阶级差别和垄断竞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谈到各种歧视问题,如黑人种族歧视问题、进口原料加工歧视问题、公民间的歧视问题、宗教歧视问题等。在思想探索和知识生产活动中,差别的出现和不公平地区别对待竞争者同样是学术歧视产生的深厚根源。自从人类社会将思想探索作为一种专门的智力活动以来,就存在各种思想和知识的比较、竞争和批判,这些现象是非常正常和必要的。正是这些竞争和批判驱动着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学术职业的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纯粹的理性思维和学术献祭,而且还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和利益算计。尤其当知识生产和学术出版职业化、商业化之后,学科知识和学术职业成为学者的领地,在争夺学术话语和学术利益的过程中,学者和学术群体之间的情感因素愈加复杂。 无论是雅克·勒戈夫笔下的《中世纪知识分子》,还是刘易斯·科塞的《理念人》,无不展示出亘古至今人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②。这些复杂的人性特征和情感纠葛,既包括高尚、尊重和同情,也包括市侩、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和伯里的《思想自由史》,还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沃尔夫的《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哲学史》,抑或基佐的《欧洲文明史》和比尔德的《美国文明的兴起》,无不是一部部学科竞争和学术博弈的历史。它们在呈现精致的科学理性和高尚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散发着淡淡的江湖气息,将偏见和歧视嵌套在学科知识秘境之中。学术歧视总是与学科发展和文明进步如影随形,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主要是思想歧视和学科歧视,而今天已经发展到学历歧视、学位歧视、性别歧视、学术语言歧视、学术方法歧视、学术期刊歧视等。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学术歧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许多学者就对校园环境和大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如约翰·申特拉和唐纳德·洛克对27所小型文理学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校园环境中的资源条件和学生的入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他的校园环境因素如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的灵活性、大学文化设施等更加重要,即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③艾伦·莫兰发现,美国许多学院和大学在本科生奖学金和研究生资助方面存在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管理层不知道到底该按学生的能力还是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资助和奖励。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价格歧视是社会带来的,但是莫兰的研究则表明,这种歧视其实是由于管理层区别对待不同的学术系科造成的④。学术雇佣中性别、性取向、种族、国别、年龄、宗教、残疾人歧视现象也普遍存在。如黛布拉·A.巴贝扎特认为,大学内部的歧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包括不能平等地获得某些学术职位,不能平等地获得晋升,以及教师薪酬中存在性别差异等。⑤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办公室提交的一份上诉报告显示,受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条款的约束,越来越多的女性、黑人和少数族裔被美国学院和大学雇佣到教学职位上,然而随之而来的歧视问题和诉讼官司反而更多了。⑥总体而言,性别、种族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我国学术界对于学术歧视问题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科歧视,即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和鄙视,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学科歧视链;学术语言歧视,即英语成为学术发表的主要语言;学术科研方法歧视,即实证量化方法受到异常重视;学术期刊歧视,即学术期刊区别对待作者;就业中的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和容貌歧视;院校歧视和地域歧视,等等。譬如,汪栋、董月娟对博士生就业市场中第一学历歧视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结果公平,在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同时,造成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⑦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博士生群体,在本科生、硕士生等群体的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第一学历歧视问题。沈潘艳的研究表明,第一学历歧视是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给他们带来工作能力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⑧葛玉好、邓佳盟等使用虚拟简历配对的方法,考证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结果发现:男性大学生收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约42%;学习成绩越好、学历越高的女性大学生遭受的性别歧视越严重;有实习经历的女性大学生遭受的性别歧视较轻。⑨表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确实存在。顾天竹、谭远发等对劳动力市场中的容貌歧视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容貌歧视确实存在,但与收入差异并无太大的关系,高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特征。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