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提升。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18年为48.1%,2019年为51.6%,2020年则达到54.4%。①可见,2002-2018年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处于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关键进程之中。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生均教育经费是衡量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只有在生均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地方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的体制下,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财政能力的差异必然会造成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而导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均等。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高等学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或省际差异问题。但这些研究在分析时段的选取上比较随意,而本文首次将分析时段聚焦于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进程(即2002-2018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另外,我国高等学校生均经费的详细数据的唯一来源是《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而目前该年鉴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因此本文涉及的时间段在相关研究中也是最新的。本文将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进程中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更大程度上的高等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已有研究中,分析对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省域内的所有高校,既包括中央高校,也包括地方高校(夏焰和崔玉平,2014;蔡文伯和黄晋生,2016;游小珺等,2016;王奔和晏艳阳,2017;蔡文伯和黄晋生,2018);第二类是省域内的所有普通高校,既包括中央普通高校,也包括地方普通高校(岳昌君,2013;于伟和张鹏,2015;吴高波和李伟静,2016;杜鹏和顾昕,2016;叶杰和周佳民,2017;罗建平,2018);第三类是地方普通高校(李祥云和魏萍,2009;严全治等,2016;张紫薇等,2018;李琼等,2019)。中央高校的财政经费主要由中央政府负担,而且中央高校的生均经费往往明显高于地方高校(孙志军,2009;罗建平,2018)。例如,2018年我国中央属高等学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65849元和36287元,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65789元和29738元,差异巨大。②因此在分析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或省际差异时,如果把中央高校包括在内将不能准确地反映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视为同质的进而计算二者合计的生均经费,显然是不合适的。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成人高校无论在学校数量方面还是学生规模方面都与普通高校相差甚远。例如在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学校数为2663所,成人高等学校量仅有277所;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合起来超过3000万人,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仅约为591万人。③因此,聚焦于普通高校既能够使得分析对象更为明确合理,也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部分。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析对象限定在地方普通高校。 此外,现有研究在分析高等学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时,关注的都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南北差异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盛来运等,2018;樊杰等,2019;吴楚豪和王恕立,2020),但南北差异问题在教育领域似乎鲜有关注。本文不但分析了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东中西差异,还分析了南北差异,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教育领域的地区差异问题。 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首先对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说明,然后分析我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总体情况,接着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省际差异,之后从东中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两个方面展开地区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方法 在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省际差异时,使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两个指标,并对生均总经费的基尼系数按照其来源(即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进行分解,以判断不同来源的经费对生均总经费省际差异的影响。在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时,首先根据不同区域生均经费的差值和比值来分析区域之间生均经费的差异;然后将生均经费的泰尔系数分解为组内(区域内)差异和组间(区域间)差异,以判断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相对大小;最后将东中西差异与南北差异结合起来分析近几年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出现的最新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的分析对象是生均经费,因此所有的计算(包括生均经费的均值、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均以省级层面的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作为权重。 (二)关于数据的说明 第一,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原始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包括生均总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三个指标,分别衡量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均总投入、生均政府投入和生均非政府投入。其中,生均总经费指的是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经费指的是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这两类生均经费数据可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生均预算外经费则通过生均总经费减去生均预算内经费得到。为保证年度之间的可比性,所有生均经费的数值,都经过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调整,转化为按2018年不变价格衡量。 第二,由于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并未提供各省份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学生数,本文中用于加权的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用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除以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得到的。 第三,西藏自治区的情况比较特殊,以往很多相关研究在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的分析中均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本文也遵循了这一做法。此外,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大陆的情况,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