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理解中国发展的“三新”。为牢牢把握“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对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1]主动适应新需求,着力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线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强化使命担当。[2]高等教育如何利用其独特优势赋能区域发展效益取得最大化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本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剖析当前高等教育服务支撑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与挑战,为“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更高质量服务赋能区域发展提出对策。 一、三大区域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现状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显著的三大区域。合理利用人才、科技、文化、国际化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创新、区域共享、对外开放发展,贯彻落实协调、创新、共享、开放等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一)高等教育人力资本赋能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确定的发展方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度最强的三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第一、二、三产业梯度不均、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协调不足等问题依然严峻。在京津冀地区,北京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天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均衡;河北第一产业仍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3]2019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5.4%,超出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产业构成的大都市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达72.7%;而苏浙皖三省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四成,其中江苏最高,达44.4%。[4]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港澳特区第三产业占到90%以上;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由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其余5个城市仍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阶段。[5] 作为以育人为根本职能的高校,培养适应产业结构、满足供给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被视作人力资本形成的核心路径,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6]高等学校数量与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用于反映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状况,即高校为促进、协调产业发展所储存的后备人才数量。高校总数的多少代表着区域“人才蓄水池”的深浅,而“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则是区域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象征。从高校数量来看,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7所,京津冀分别占总数的约10%与29%;长三角分别占总数的约17%与25.5%;粤港澳大湾区由于“一国两制”的特殊区情,高校数量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分别占总数的约5.7%与3.6%,港澳特区则各有高校20所与10所。其中,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所资助的8所香港高校拥有享誉世界的卓越实力。 在校生数量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基本体现,2019年全国高校本科在校生数为17 508 204人。其中,京津冀约占总数的9.8%,长三角约占总数的16.3%,粤港澳中广东省高校约占总数的0.66%,港澳地区共拥有本科在校生110 746名。作为处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高级人力资本,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7]2019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数为2 834 792人,京津冀约占总数的18.6%,长三角约占总数的22.1%,粤港澳中广东省约占总数的0.48%,港澳地区共拥有研究生19 505名。综上可以看出,京津冀“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人力资本质量较其他区域更高,为产业发展储蓄了更多优质、高层次人才。长三角高校数量、在校生数及研究生数量在三大区域中更为丰富,基本上能够保障区域产业劳动力的充足供给。而粤港澳目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占据优势,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三大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① 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能够反映从事经济活动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状况,即高校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三大产业所提供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落到实处则通过就业情况来展现。2019年全国本科毕业生数为3 947 157人,研究生毕业生数为632 399人,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占总数约为9.5%、19.9%,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占总数约为16.8%、21.2%,粤港澳中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占总数约为6.8%和4.8%(见图1)。其中,京津冀由于高校数量少,虽然本科毕业生数少于长三角地区,但从研究生层次来看,两大区域相差较小。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三大区域总体高校就业率都突破了90%,毕业生流向本区域的就业率也都在60%以上,其中粤港澳高校毕业生区域就业率最高。由此可以说明,三大区域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本地就业意愿较强。而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而言,以北京、上海、广东作为三大区域的代表举例,三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排名前三的行业均包括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尤其对于北京、上海而言,流向服务业毕业生占比最大,奠定了两地第三产业发达的地位。广东作为我国工业大省,毕业生就业流向基本契合了广东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制造业仍然是最重要的就业流向,但随着信息传输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毕业生就业流向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递增(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