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似乎还没有学者从次生口语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网络文学,但检视网络文学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并发展于次生口语文化语境,在资本推动下,形成了一种大众参与的、现场的、交流中的,亦可称为“社交模式”的文学活动,构成了数字时代的“活文学”。随着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广泛渗透,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成为网络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之一。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探讨,应注意到次生口语文化的深刻影响。 次生口语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生成语境 “次生口语文化”(secondary orality)是媒介理论家沃尔特·翁提出的著名说法,是与“原生口语文化”(primary orality)相对的概念,原生口语文化是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文化,次生口语文化是电子传媒中衍生出来的新口语文化:“有了电话、电视和各种录音设备之后,电子技术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次生口语文化’的时代。”①在翁看来,两者在参与性、“社群感”“专注当下”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翁的讨论限于传统电子媒介语境,在互联网兴起后,次生口语文化得到更大发展。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穆尔(Jos de Mul)认为,数字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远超传统大众传媒:“当昂格(即翁——引者注)在1982年出版他的书时,个人电脑仅仅取得初步性的突破。从那时起,互联网上的电子传播形式的发展,显示了昂格所界说的‘次生口语的特征’的力量甚至比经典的大众传媒要强大得多。电子邮件、电子新闻群发、聊天室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书写和口头交流的混合体。”②我国研究口头文化的知名学者朝戈金有相似看法:“我们进入了‘次生的口语文化’时代。信息交流还是遵循着口头传统的基本交流规则,只不过不再是面对面交流,而是在网络平台上交流而已。”③被称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莱文森在多本专著中阐发了网络交流与口头交流的相通性,网络交流虽是虚拟会话,但相比电视单向的语言,真正重现了口语文化特质,放大了声觉动态属性。④口头传统研究国际学会(ISSOT)发起人弗里,在遗著《口头传统与互联网:思维通道》中,系统探讨了口头传统与互联网的共通性,他对次生口语文化的勃兴充满期待:“是否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又回到了一种比默认的书本与页面媒介更基本的表达和交流方式?”⑤ 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的确促成了次生口语文化的爆发,诞生了无数论坛、聊天室,汇聚了海量人群,创造了比现实社会更大规模、更为频繁的聊天互动,在语言形式(表情包、颜文字),说话场景(现场交流)及文化特质(动态、互动)等方面重建了新的口头文化。随着web2.0的兴起,次生口语文化浪潮更加显著,莱文森将web2.0称为“新新媒介”,新新媒介的固有属性是社交,各种社交软件广泛渗透进日常生活。学者萨克斯(Jonah Sachs)认为,立足于社交网络,一个“数字口语时代”(The Digitoral Era)已应运而生。⑥ 反观中国的网络文学,其生成并发展于网络次生口语文化之中,商业力量又助推了这种发展,大致可分为web1.0与web2.0两阶段。互联网刚兴起时,论坛、聊天室是当时的绝对主角,逛论坛、聊天室成为网友的业余生活重要内容之一,流行的说法是“逛板”(版),而网络文学就产生于论坛、聊天室的讨论氛围之中,文学与作家的出场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人们常会提到最早走红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从传统标准来看,这部小说其实很普通,但从次生口语文化来理解,会发现它呈现了网络文学源出于次生口语文化的诸多特点。第一,这部小说产生并扩散于BBS,在网友的讨论中经过不断转贴与改写;第二,从题材来看,这部小说是关于网恋的,这种爱情正是通过网聊而产生;第三,小说集中呈现了源自BBS的风趣、大话与简洁的口语化文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出场方式及其文学特征具有普遍性,当时的网络文学作品基本都是这种论坛式存在,其中尤须提到的是《风中玫瑰》,这部小说在出版时颇有创意地采用了BBS版式,类似于民俗学在文本中重现口头交流特征的“转写”,客观上保存了作者与读者交互的聊天现场。除了这种论坛式风格,当时还有大量以聊天室为背景的小说,吴过主编的文集《沉浮聊天室》反映了这种状况。⑦一些亲历者也感受到了网络文学属性的变化,参与创办《新语丝》的“笨狸”(张震阳)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说是聊天文化,文章都是口语化,连开放软件也充满了聊天的味道:一样那么自由、开放、容易进入。”而网络文学就是网络聊天的自然转换:“现在有了帖子、网络文学,把水过无痕的聊天固化了下来。就如在聊天的时候录音一样。”⑧次生口语文化让文学写作目的也发生了改变,贺麦晓(MichelHockx)认为,写手们的兴趣不在于一种纯文本性质的文学,而在于作为聊天交往的文学,这延续了古代中国的文学交往传统。⑨这种互动实践与群体讨论在网络文学商业化后进一步发展,相比论坛时代,资本入场引发的重大变革就是读者群的下移,海量的追文族加入了文学讨论之中,每一部小说的社区都形成了虚拟的“说话场”,写手的写作、留言,读者的跟帖,脑补党、合理党的预测与争执,与其他粉丝群的口水战……众声喧哗的说话场在规模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也远超之前的论坛时代。 随着web2.0、智能手机及社交软件的发展,次生口语文化进一步渗透进了日常生活,这对网络文学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网络文学内容整体呈现出明显转向,由传统的玄幻架空、“苦大仇深”转为日常向、欢脱风与吐槽风,字里行间融合了大量的梗与段子。从起点网近几年的新人王作品来看,能够脱颖而出的基本都是此类风格,越靠近当前,这一特征越明显,如2012年的《八零后少林方丈》、2013年的《我的丧尸女友》、2014年的《重生之神级败家子》、2015年的《黄金渔场》、2016年的《美食供应商》,以及这几年以《圣墟》《大王饶命》《全球高武》三杰作为代表的“灵气复苏流”。这种转向与社交媒体带来的弹幕文化、抖机灵、吐槽风紧密相关。第二,网站界面与阅读软件产生了结构性变革,普遍设置“间贴”“本章说”或弹幕功能。“间贴”“本章说”都是评论,“间贴”最早由“刺猬猫”前身“欢乐书客”设置,后被起点网等借鉴,改称“本章说”。它们实则都由视频网站的弹幕演化而来,跟附于章节之后的传统评论相比,间贴、本章说的重要变化是附于每段之后,嵌于小说内部,由于网络文学段落一般较短,这些弹幕化的评论因之对文本构成了密集嵌入,前所未有地强化了讨论的现场性、实时性。第三,出现了各种类似社交软件的小说类型,如对话体小说、聊天群小说等。对话体小说起源于2016年走红的美国阅读类App“Hooked”,我国已有“快点阅读”“快爽”等约20款同类产品,呈现方式类似于社交软件聊天界面,点击人物头像会不断弹出聊天消息,以持续对话推进故事情节。聊天群小说与此类似,聊天群成为故事展开的重要道具,代表作是《修真聊天群》。此外还兴起了名目繁多的论坛体、知乎体、微博体、微信体、推特体、直播体小说。贺麦晓颇为欣赏中国网络文学的交流互动,视其为重要的先锋性,但认为在移动时代,随着作品可直接下载到手机,网络文学阅读逐渐趋同于传统书籍阅读,因此线上互动实践“正在衰落”。⑩这一判断明显与事实不符,在社交网络的影响下,线上互动反而更加普遍与日常化了,甚至聊天与社交软件本身也变成了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