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467 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21)04-0112-22 【DOI编号】10.13851/j.cnki.gjzw.20210400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表态被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截至2021年4月,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欧盟在内的120多个国家或组织已经宣布或计划确立“碳中和”目标。目前,多数国家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设定在2050年,部分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分别设定了或早或晚的时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碳中和”的分解目标并安排了配套措施,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如欧盟推出了1万亿欧元投资规模的《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英国推出“绿色工业革命计划”(Plan for a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日本提出“绿色增长计划”、德国颁布了《气候保护法》等。 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变革,“碳中和”势必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在人类世这一背景下探讨“碳中和”及其地缘政治影响,并尝试回答“碳中和”行动如何重构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形态出现哪些显著变化;中国、美国、欧盟三个至关重要的行为体如何互动并面临怎样的治理挑战,是旧政治的回归还是新博弈的出现等问题。 一、“碳中和”与地缘政治:基于人类世的理论探讨 随着“碳中和”逐步由目标共识转变为全球集体行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应在一个宏大且全新的世界地理图景中进行探讨。 (一)人类世:一个新的地质时代 2000年,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提出,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地球进入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Anthropocene),全球气候变化就是人类世的突出特征。①此后,全球地理学界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持续讨论。多数研究者认同对地球的地质时代划分一个新阶段的必要性,因为自二战结束以来,过多的、新型的人为活动改变了生态系统固有的反馈回路与进化过程,不断逾越一些至关重要的环境安全底线,导致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酸化、淡水枯竭、荒漠化与森林消失、化学污染等现象日益普遍且严峻。②人类具备了改变地球系统若干参数的能力,“可以与震撼地球的小行星、遮盖苍穹的火山喷发这些能够定义时代的因素相提并论”③。随着共识的积累,2019年5月21日,国际地层委员会下设的人类世工作组投票确认,人类世为“一个清晰可见且与众不同的地质时间单位”,并以20世纪中期作为这一阶段的起点。④2020年12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通过计算评估指出,地球人造物的质量首次超过活生物的质量,这为人类世的界定提供了有力的量化依据。⑤ 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具有警示意义,其“不仅是划分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而且提出了当前如何恢复并保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⑥。国际社会承担着防止环境风险失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义责任。在观念上,国际关系行为体须改变地理空间的本体论认知,打破人类与自然领域之间的二分法,理解地球系统不同要素的混合形态与复杂交织;⑦在行动上,必须协同采取整体性、变革性、全球规模的措施,以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二)“碳中和”概念及其内涵 “碳中和”是人类世背景下国际社会的一种积极管控大气的策略,也是一种必要且可行的地质塑造行为。“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⑧从而达到零碳排放的状态,其反映了人类在新地质期内应对危机的积极行动,即“从技术角度把自然当作一个可计量、可整饬、可控的对象,将其作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subjectivity)的再现对象”⑨。 根据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若到21世纪末温升不超过1.5℃,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若到21世纪末温升不超过2℃,则“碳中和”的时间应在2070年左右。⑩由此,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自主贡献目标的主要参考,并推动各国确立政策目标、采取直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碳中和”的总体思路是在一个可预见、可规划的时间段内,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逐步淘汰高碳发展模式,引入新的低碳、零碳乃至负排放模式,实现地球空间内碳源(碳排放)和碳汇(碳吸收)相抵。在行动内涵上,“碳中和”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共同演进与变革。(11)各系统承载着多项宏大且艰巨的创新使命,如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电力互联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部门脱碳,建设绿色金融和贸易体系,形成有利于全社会转型的治理体系等。“碳中和”行动的落实涉及多个产业部门,但由于全球七成以上的温室气体来自能源部门,“碳中和”行动的核心是能源部门的脱碳,即加快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历史性替代,实现能源供应与碳脱钩。 (三)“碳中和”行动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地缘政治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因素,其重点是大国政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地缘政治学强调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国家所处的空间位置对国际关系的刚性制约;批判性地缘政治学则试图弱化传统理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关注决策者在感知客观地理世界后的社会性建构,分析“权力与机制如何以不同形式解释地理要素,并在此过程中塑造灵活性与行动网络”(12)。目前,国际关系学界虽未提出地缘政治研究的新范式,但也开始讨论人类世可能改变国际体系的原子主义假定、大国竞争的概念框架、国际政治权力的施展尺度与手段形态,尤其是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恐惧加剧、对碳元素的抑制将给现实主义的秩序逻辑注入新内涵。(13)“碳中和”行动作为国际社会应对人类世危机的典型举措,其本身构成观察这一新时代的地缘政治走向的重要视角。虽然多数国家在近期明确了“碳中和”目标,但以能源部门脱碳为核心的“碳中和”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已开展多年,其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