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21)05-0127-156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竞争、国际政治版图变迁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进入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之后,其历史始终是沿着两条主线向前发展:一是因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二是科技革命引发主权国家权力增长和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版图发生变迁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很多国际关系学者都将科技革命视为一个独立变量,因为它可以通过影响国家间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再分配推动国际秩序的变化。也就是说,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次国际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不仅会产生赢家和输家,改变行为者的偏好,而且还会导致新的规范和秩序的确立。①从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直到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下的“一超多强”体系,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相互交织、激荡,最终引发国际秩序的变迁。当下的国际社会中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②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势必引发未来国际秩序的深刻调整。③本文将在厘清基本概念和借鉴既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析人类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深入剖析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交织互动的内在逻辑和重要意义。 一、理论根基 关于“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在为数不多的先锋派学者论述中,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看法:一种观点是从国际安全视角出发看待这一问题,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国际政治版图的变化,进而导致国际秩序变迁;④另一种观点则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来解释这一问题,认为在大国间无战争的和平时期,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主要以市场竞争、技术竞争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结果是大国政治可以推动重大技术的产生。⑤ 事实上,学界现存的研究成果主要彰显了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两种路径与范式。在国际安全的领域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均对科技进步影响国际秩序变迁给予了充分关注,普遍将科学技术革命当作原因、把国际秩序的变迁作为结果加以研究。例如:现实主义普遍强调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对国家实力乃至国际秩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将科技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⑥自由主义学者相对乐观一些,认为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得国际合作更加容易起来,譬如信息与交通技术的进步拓宽了国家间的沟通渠道,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与减少误解的发生,进而强化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为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⑦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还可以弱化国家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国家均衡发展并最终形成全球性社会,因为运输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推动跨国交流活动更加频繁紧密,⑧有利于国家安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世界总体环境的稳定。⑨建构主义学者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引发何种安全环境的变化将取决于国家间的身份认同与规范认同,因为威胁的大小并非取决于一国所拥有武器的多少,而是该国如何解读他国的身份;⑩另一方面,科技进步还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传统的安全观念,有利于世界政府的形成,(11)例如杰弗里·赫莱拉(Geoffrey L.Herrera)就认为科技因素不仅可以影响、形成并发展安全观念,而且还可以推动这些观念嵌入到国际体系之中,进而推动国际秩序的转变。(12)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对科技进步的起源和发生条件更为关注,他们引入国际关系变量并将此作为原因来探讨国际关系变迁如何影响或改变科技进步或技术变迁。例如,对于科技进步的起源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技术积累、国家人口与国内制度等国内因素,而且更应该从国际层面去寻找核心因素。(13)还有一些学者比较关注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认为当一国过于关注国际安全时,该国科技进步会更快;而过于关注国内安全时,其科技进步就相对慢一些。(14)国内也存在部分学者将大国拥有市场的广泛性作为影响技术变迁的关键要素,认为重大的技术变迁离不开霸权国家开拓出来的广泛市场的存在。但当霸权相对衰落时,国际市场规模一旦开始萎缩,那么该国的技术进步就会减缓乃至倒退。(15) 综上所述,学界围绕“科技进步与国际秩序变迁的关系”问题虽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主要是从国际体系和主权国家层面出发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科技进步与国际秩序变迁过程中“人”——科学家——的因素,进而忽略了科学家、国家和国际秩序三者之间的互动。其次,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内在机理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因为在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反“常识”的现象,这些反常现象甚至会对大国竞争态势和国际秩序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深究其内在发展、演变逻辑,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影响事态发展的关键,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为此,本文将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科学家、国家和国际秩序三个层面的互动进程中寻求答案。 二、概念再界定与分析框架构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科技革命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问题做了大量研究,相关成果非常丰富,但概念界定的差异也同时造成了相关结论各执一词的结果。为深入探究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逻辑,我们需首先明晰相关概念的边界与内涵。 (一)关于科技革命、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国外学界常常将“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分开讨论。对于科学革命,国外学者常常围绕科学革命是过程还是结果、是蓄意的结果还是非蓄意的结果等问题存在争议,(16)但总体而言,他们都将科学革命视为一种知识性、理论性的活动,而技术革命则常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一并讨论,并多被视为一种应用性产品诞生与技术突破的现象。(17)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合成词,存在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概念是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称。例如,若按照广义概念,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概发生在16-17世纪,以近代物理学突破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气与运输革命为标志;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相对论与量子论革命为代表;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以电子技术革命为标志。事实上,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才是基础理论出现了重大突破,因而属于科学革命的范畴;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五次科技革命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发明创造和实践推广应用,实际上属于技术革命的范畴。但若依据狭义的界定,科技革命则仅仅指上述的技术革命。(18)此外,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始终都是说法不一,(19)详情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