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温儒敏评论小辑】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是温儒敏教授最新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收录了五十余篇论文,集中呈现了温老师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部自选集一方面折射了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影像;另一方面也涉及许多关键性的议题,如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阐释、“文学生活”研究空间的打开等。这些议题与现代文学研究展开的前景、现代文学学科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都紧密相关。本专辑邀约几位中青年学者,从温老师新书的阅读感受出发,就上述问题分别展开研讨。 温儒敏先生的新著《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①作为“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堪称全面而整体地映现了先生在现代文学领域的贡献,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对于曾经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的温儒敏先生来说,其中一系列思考现代文学研究传统、现状的文章,论述和阐发了诸如现代文学研究边界、价值尺度以及学科之魂等重大议题,提示了学科建设所应该持守的价值标准,从而事关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和未来远景,也充分体现出其对现代文学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一,直面学科的合法性危机,重拾“现实性”原则。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遭遇合法性问题的巨大挑战,从小处说,这是每个研究者都要面临的学术生命和学术品质问题,从大处着眼,则是现当代学术与当代文化本身也需要直面的历史性危机。而温儒敏先生,是对这些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和自觉反思,同时也提出了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和总体性思考的关键学者之一。 温儒敏观察到: 现在的文学史研究出现了一种趋向:通俗文学等“非新文学”越来越登堂入室,占取要津,而原本处于核心位置的新文学却日渐降格退位。通俗文学乃至“旧文学”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容易取得新颁发的“合法证”,而原本的“主角”新文学——特别是作为其核心动力的激进的批判性的文化改造立场、逻辑——越来越被挤到一个角落,有些“身份”危机了。② 新文学传统的精髓是“五四”开创的以启蒙主义和民族图存为核心的现代精神,而这一新文学传统被削弱、遮蔽甚至被取代,直接威胁着文化立场和现代价值的确立,其背后也是现代文学学科的合法性危机。因此,直面这种危机,维护五四和新文学传统的合法性,事关学科的合法性和现代价值的重建,甚至决定了学科的生死问题,乃学科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尤其富于洞见的是,温儒敏把新文学的核心动力界定为源自五四的批判性的文化改造立场和逻辑,进而强调在反思中重建学科的价值立场,堪称温儒敏先生对学科最具有贡献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温儒敏把“现实性”原则看作现代文学研究的“生命”,也为体制化学院化时代的现代文学研究重新赋予了价值性内涵。温儒敏认为:现代文学学科具有“和现实对话,参与当代价值重建”的基本诉求。现代文学不仅仅是学院内的纯粹学术研究,而更与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与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文化转型、未来愿景密切相关。也因此,温儒敏在强调学科的学术性的同时,仍然把现实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而这种现实性的传统,也规约了学科的一些基本面目甚至学科发展的未来性和可能性。现代文学研究的大方向,在温儒敏这里体现为既回归学术,又不脱离现实关怀,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在温儒敏看来,现代文学研究天然地与现实保持着血肉的关联。一旦这种现实感被削弱,学问的尊严、使命感和批判精神就会被日渐抽空。而当今的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的是双重困局:一方面,“现代文学研究很难说真的已经‘回归学术’”;另一方面,研究者却同时“对社会反应的敏感度弱了,发出的声音少了。更让人忧虑的,还有学科碰到的一些必须解决而又难于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包括: 如何评价中国近百年来曲折多难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期间形成的“新传统”,数次革命的利弊如何衡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割裂了传统”,新文化运动是否成为“激进主义”的渊薮,新文学到底有多大的文学价值,鲁迅的思想是否过于“偏狭”,等等。③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性,也具有当下性,背后都事关学科传统和价值体系的重估。现代文学研究者面对的迫切的使命即是直面这些困局甚至危局,进而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儒敏重新强调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责任”,认为“思考如何通过历史研究参与价值重建,是必要而紧迫的”。而所谓的“回归学术”,它不等于规避现实,“这个学科本来就是很‘现实’的,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回应或参与社会现实”。温儒敏认为,“现在”和“历史”总是构成不断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正是现代文学的“本性”要求。也正是在与现实和历史持续的对话过程中,传统才能够持续得到更新,“也使得本学科研究具有‘合法性’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因此,面对文化转型的困扰,面对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温儒敏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以及这个研究领域如何保持活力的问题。就是说现代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离不开对当下的‘发言’,也离不开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发掘、认识与阐释。”因此,坚守传统与直面当下,是这一学科所面对的同等重要的历史课题。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历史性也正是现实性,而现实性关怀和诉求,也同样需要在学科历史传统的重塑过程中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