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21)05-0025-09 晚清是中国戏剧繁荣的时期,士大夫趣味与市井审美都得以生长。徽班进京后,京剧渐渐成为百姓喜爱的艺术,因了皇家的宠爱,帝王文化和民间精神彼此互渗。这种艺术在大俗大雅间,形成了一套无形的精神秩序,将日常生活与儒家伦理溶解在一起。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艺术之所以吸引大众,不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观念的流露,还有着一种游戏的快慰,这种游戏意味在今天被许多人所看重,有学者总结为“芜杂万象,千奇百怪,流光溢彩,游戏心态”①,是颇有道理的。外表的旧形态,内中也隐藏着超越伦常的审美快慰,这是它能够不断被世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但到了民国初期,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域外艺术的引介,质疑京剧的声音不断出现。新型知识人要建立个人主义的文学和现代艺术,审美判断就远离了旧的尺度。陈独秀就认为,现代西方(欧洲)艺术中,戏剧的影响最大,诗与小说次之②。但西洋的戏剧,与中国的艺术是颇为不同的。所以,文学的进步,不能不涉及到对旧戏的改造。最初的新文人中,没有几个是戏剧方面的专家,也缺乏戏剧创作的经验,他们对于旧戏的批判,多还是属于文化批判的一种,并非专业的沉思,带来的思想的歧义,也是自然的。而这期间鲁迅戏剧观念的变化,让世人看到了新文化人审美意识的丰富与复杂性,可深入思考的地方是很多的。 五四那代人批判旧传统的态度,其实是有选择性的。《新青年》上面激进的文字都有特定所指,并非后人理解的那么简单,用虚无主义来概括,恐不得要领。该杂志创办不久,编辑同人既抨击旧式诗文,也讥讽旧戏,戏剧改良也成为话题之一。这里的旧戏,多指京剧,那时的文章关于帝京梨园里的氛围的透视,是带嘲讽的意味的。《新青年》周围的人对于旧戏的评价普遍不高,连一向温和的蔡元培也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美术的进化》一文,对于旧戏的思考时,亦怀揣着一个新文学的梦想。鲁迅与周作人的文章里也不乏类似的观念,这种心态与他们的知识趣味有关。在接触了大量域外文学之后,意识到中外艺术的差异所在,而在中国历史上,官方提倡的艺术常常遮蔽了审美的另一种潜流,这种文化的失调,他们是颇为不满的。新文学的提倡者觉得,新诗与新小说多在知识精英的层面,还应顾及世俗文学的审美更新。而新文化运动初期,众人支持戏剧的改革,也是该运动的应有之义。深究内在的因由,当可想见五四新文化人的除旧布新的态度。 彼时知识人抨击旧戏、提倡新剧目,呼应了文学改良与革命的思潮,也与进化论思想是合拍的。钱玄同《反对用典及其他》就叹道:“南北曲及昆腔,虽鲜高尚之思想,而词句尚斐然可观。若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故不可因其为戏剧之故,遂谓有文学上之价值也。”③周作人起初对于钱氏的看法也有认可的地方,认为京剧失去意义是大致不错的。他在《论中国旧戏之应废》中就说:“我们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④这无疑是二元论思想的一种表述,偏激是显而易见的。但过了五年以后,周作人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在《中国戏剧的三条路》中则认为旧戏有研究价值,因为缺乏现代意义,所以改良旧戏是必然的道路⑤。此种看法,在胡适、刘半农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到。 旧戏剧受到批判,除了审美方面缺失现代性外,还与其是儒教的载体关系很大。《新青年》同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也要扫荡儒教的各种载体。在钱玄同等人看来,唐宋八大家遗风与桐城派,都在儒教的系统里,旧戏本身就有类似的功能。戏剧本来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被纳入皇权文化的体系里,本有的气韵便消失了大半。当代学者靳飞《关于京剧与儒教之随想》就认为,京剧的四次高潮都是在皇家庆典的时候,“在形成过程就被注入儒教思想的”。他借用王元化的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发现与萦绕士大夫世界的大文化传统不同,京剧世界衔接的是小传统,在最初阶段,小传统是带有民间思维特点的,不乏各种野气,但后来被纳入上层文化之中,精神被渐渐同化了。靳飞写道: 京剧为达到启发人们对于儒教的宗教情感并表现这种情感的目的,需要调动各种表演手段以增强表现力与感染力。反过来说,京剧的表演是以表现儒教宗教情感为中心的。我们习惯讲京剧艺术是写意的,我以为,这“意”,其本质就是儒教宗教情感。京剧又有一个特色是程式化,他们有一套表现这种情感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因此,清代以后,他们也用这种程式来表现非儒教的但也近乎宗教情感的内容,同样获得成功。我从这一意义出发,认为京剧剧场是儒教的教堂(并非惟一的),观众在其中既被教育要服从儒教道德行为规范,同时也激发起对儒教的狂热与对道德典范(比较典型的如关羽)的崇拜。⑥ 徽班进京后,民间化的形体被台阁化的过程,儒教的色彩也越发明显了。鲁迅那代人对于梨园里的氛围的不适,也可想而知。新文学作家远离旧的戏剧而认同西洋新剧,也是自然的。1918年10月,《新青年》曾就旧戏改革进行过讨论,傅斯年就认为,“旧戏不能不推翻,新戏不能不创造”⑦。欧阳予倩在《予之戏剧改良观》中则说:“中国之戏剧,一种之‘杂戏’而已,不能绳之以理。必有精确之剧论,能获信于社会,则不近人情,与无价值之戏,当然渐就澌灭,同时真戏剧亦因之而生。”⑧批评旧戏,创造新剧,是新文化人的普遍渴念。这其实也是从儒家的诗教传统走出来,寻觅个人主义的文学。批判儒教,连带出重审旧戏,彼此还是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其间涉及的话题,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纠缠着学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