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为新自晨报馆离职的孙伏园集结同人而办,自问世后,一直在北京出版发行。奉军入都后,承办该刊的北新书局于1927年遭查封,遂迁至上海出版。谈到北京时期《语丝》的同人构成,一般得从所谓的“十六位撰稿人”说起。 据当时与孙伏园关系密切的章廷谦回忆,在《语丝》首期出刊前,孙已邀到了16位长期撰稿人,他们的名字写在一张“红字白纸约摸四开报纸大小的广告”上,内云:“本刊由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青、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等长期撰稿。”①这里的斐君女士指孙斐君;曙天女士即吴曙天;林兰女士为蔡漱六;淦女士是小说新秀冯沅君的笔名;衣萍和春台则分别是章衣萍(洪熙)和孙福熙发表文章时常署的名字。 两年后,孙福熙在《讲讲语丝》一文中也列出了大同小异的16个名字。它们有秩序地作8列两排,每列之中两两相对,从右至左分别是: 周作人 鲁迅 钱玄同 刘复 章衣萍 曙天 王品青 沅君 章川岛 斐君 孙伏园 春台 李小峰 林兰 江绍原 顾颉刚② 孙福熙是孙伏园的胞弟,《语丝》创刊时尚在法国留学未归,其中不免有些差错,如把林语堂改成了刘半农,对几位女性的称呼也不一样。然而较之原广告上简单连缀在一起的16个名字,这版名单显然更有条理,透露了不少值得分析的信息。 总体来看,名单按资历和代际排列,师长在前——前四位都曾是《新青年》撰稿人,有任教于北大的经历,在文坛已有相当的地位;学生居后——后12位中,男性都是北大出身,其中李、江、顾和孙氏兄弟都是新潮社社员。③冯沅君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部,与孙桂丹(斐君)同学,④1922年毕业后,又入北大国学研究所念书。具体到每一组,除了“钱玄同—刘复”和“江绍原—顾颉刚”,其他各组内部之间又有特殊的关系:周氏兄弟和孙氏兄弟自不必说,其时王品青和冯沅君,章衣萍和吴曙天,分别处于恋爱之中,⑤章廷谦(川岛)和孙斐君,李小峰和蔡漱六则已成婚。此外,周氏兄弟、孙氏兄弟、钱玄同和章廷谦都是浙江人;李小峰夫妇、刘半农的家乡无锡,和顾颉刚的家乡苏州同属苏南;安徽人章衣萍、江绍原分别来自绩溪和旌德,是胡适夫妇的同乡;⑥王品青和冯沅君则是河南老乡。在这16人之中,密布着乡籍、姻亲、同学、师生和社团等数重关系,可见结社而成的同人杂志,较之公开征稿的日报副刊,更依赖一些传统的人际关联。 这16人向来被视作《语丝》同人的初始构成,显然是以孙伏园为枢轴召集起来的。他和其中多数有直接交往,而且关系往往是双重或多重的:孙福熙不用说,几位女士之外,其他人同他或兼为校友和同乡(如章廷谦);或兼为师生和同乡(如周氏兄弟、钱玄同);或兼为社友和校友(如顾颉刚、江绍原、李小峰)。而其他同人间的交往却往往需要通过他的引介,章衣萍、吴曙天之初访鲁迅,便是由他带领。⑦和孙伏园关系的亲疏大体决定了该同人在团体内的核心程度,以此而论,周氏兄弟和他的渊源最为深厚。早在中学时,他就先后就教于二周,后来入北大旁听和就学也得益于他们的支持。⑧孙任职晨报社时,《晨报副刊》遂成为周氏兄弟最重要的发表平台之一,而二周的文字先后为报社高层所不喜,也是导致他离职的原因之一。⑨因此在新成立的《语丝》团队中,3人理所当然地居于最中心的位置。《语丝》创刊不久,孙伏园另外找到了《京报副刊》主编的工作,其时周氏兄弟已失和,《语丝》主编之任遂由社交较为活跃的周作人承当,⑩实是顺理成章之事。 3人之外的核心人物,当数章廷谦和李小峰。前者与孙伏园有同乡之谊,孙离职后迳向他住处投宿,他也随即积极为其谋职,(11)可见两人之亲近。李小峰和孙伏园都是新潮社后期社员,比起成名于五四之际的傅斯年、罗家伦等早期社员,他们的声光暗淡许多,相较著述和创作,更擅长处理实际事务,曾在周氏兄弟的指导下经营后期社务。(12)三人年龄相若,境况相似,交际圈较为单一,活动范围都集中在北大一带,除川岛外,(13)当时都没有稳定职业,于是“师有事,弟子服其劳”,主动“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叠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14)组成了“兼管发稿校对及发行的事务”的初期后台团队。(15)章廷谦、李小峰两人的夫人入社本有“凑趣”的性质,也常在北大一号院的《语丝》编辑部盘桓,(16)对这些事务想必也多有赞画。 孙伏园入京报馆后,李小峰承担了更多工作,不作文,专门担任事务。以此为契机,北新书局也由他主导创办起来。(17)准确地说,《语丝》北京时期的编辑权其实为周作人和李小峰所分有,只是一个显明,一个隐晦而已。两人均负责同人稿件的催促和收取;(18)至于外稿,则如荆有麟所说,“李小峰一律送给周作人看,决定登载与否。于是除李小峰请章衣萍陪他时常请鲁迅写稿外,周作人成了固定的编辑,小峰担任事务”。(19)16人中的余下数人,虽然在团队内也有相当的话语权,然而和周氏兄弟相比,终归是使自己的文章多一发表园地的赞助之情多,与孙伏园“同仇敌忾”,因而勇于任事的不平之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