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21)06-0037-10 [DOL]10.16783/j.cnki.nwnus.2021.06.005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均衡、充分发展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域亦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东部地区的鸿沟逐渐扩大,尤其是东中西部高校在教育资源、人力资本、发展观念等方面存在的“自然势差”严重阻碍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因此,降低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势差”、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能力,成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针对此问题,党和政府从政策的高层传音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注入了充沛动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省部共建和合建中西部高校等战略举措,为推进中西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1]。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效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文件强调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外推”型发展方式,更多从激发“内生”动力的视角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内生性路径。因此,本文从学理视角分析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本体内涵,明晰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内容要素和运行机制,分析阻碍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希冀为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提供理论框架和借鉴机制。 一、理论观照: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内涵意蕴 毛泽东曾在论述事物发展的本质时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P4)。这一论述为我们审视发展的内涵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告诫我们在发展中除了寻求外力支持外,更需要实现内生发展。因此,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应更加关注决定发展的“内部矛盾”,增强高校的自我生长力,从外部力量的“输血”帮扶转向内生性发展的“造血”生长。 (一)内生性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内生性发展”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工业化浪潮中。随着世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为了解决乡村地区衰弱的问题,最先产生的发展模式是外源型发展,这是一种由外来企业或委托政府开发援助来进行地区开发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发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它不仅会导致丧失经济、文化的独立性,而且会使地球环境和资源陷入危机”[3]。基于对“外源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其相对立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 Perroux)认为,内生的发展是一种新发展观,“被用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内部力量和资源及其合理的开发与利用”[4](PP.2—3),是一种“由强调追求经济增长的外源型发展,转向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3]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经过Musto、Garofoli、Friedmann等学者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内生性发展理论,并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发展只能从一个社会或组织的内部进行推进,发展方式应从依靠外部帮扶的依附式发展向培育内部机能的内生性发展转变。 内生性发展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理论,其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发展理念。内生性发展理论强调一个区域或组织的发展不应局限于模仿发达地区,而应立足于本土的资源和条件,培育其内部的生长能力,在保持和维护自身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用外力来实现内部发展。二是发展目标。内生性发展理论强调从传统的追求外部增长与扩张的单一目标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除了经济的增长外,当地的社会、生态、文化等要素亦是发展追求的目标,以实现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三是发展主体。内生性发展理论将区域或组织的内部人员作为推进发展的主体,通过唤醒当地人对区域和组织发展的本土认同,激发组织成员主动发展的自发自觉,形成区域或组织内人员发展的主体性。四是发展机制。内生性发展是一种依靠基层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当地人员的全面参与和民主协商下,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当地人意志、表达当地人诉求,并有权干涉地区发展决策的有效机制。 (二)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理论内涵 中西部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是“十四五”时期谋划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和现代化战略的关键内容。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在区域位置、资源配置、经济结构、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中,导致当地高校发展相对滞后。新时代下,要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亟待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内生性发展能力。在内生性发展理论的观照下,新时代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应以增强自身发展的适切性与可持续性为目标,以高校内部的全体师生为实践主体,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条件和教育资源,通过强化基础建设、扩大主体参与、转变发展观念、优化发展机制等方式,实现中西部高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构建适应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内生性“造血”模式。 具体来说,中西部高校的内生性发展要回应四个基本问题。其一,重识发展内涵,明确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中西部高校发展多依靠政府的政策推动实现自身发展,政府外源式的“输血”政策为中西部高校的学科布局、专业布点、人才引进、教学硬件等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中西部高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但是,在“输血”式的发展模式下,中西部高校的发展路径却多是政府办学意志的体现或东部高校办学经验的移植借鉴。一旦外部政策弱化或对口支援断层,将使中西部高校的发展陷入僵局,丧失发展目标和动力。因此,内生性发展路径更多是基于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实际,通过调动中西部高校自身办学的积极性,激发高校内部发展动能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外界“推我发展”转向自身“主动发展”。其二,重塑发展目标,回应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为什么的问题。由于外源式发展路径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历史特殊性和区域差异性,容易造成发展模式在中西部高校的适切性较低,出现发展方式“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内生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中西部高校自身为发展主体,主动寻求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提升中西部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方式的适切性。其三,重构发展主体,回答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靠什么的问题。人力资本是内生性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旨要,是中西部高校的内生性发展的实践主体。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是实现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提升中西部高校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成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真正实现主体自发自觉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其四,重建发展机制,回答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怎么做的问题。在传统的外源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为高校设定了理想化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非均衡化的资源配置不断固化高校的办学能级、规模和综合实力[5],导致高校办学“千校一面”。中西部高校的内生性发展则是高校基于所处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建构自身独具特色的治理机制,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下,形成多方认同的内生性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