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人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现阶段,满足人民的精神层面诉求,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成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目标。作为对自身所处社会阶层的主观认知,社会阶层认同(class identity)①已成为民众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云松、范晓光,2016)。较多研究者聚焦于我国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情况,探究影响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的个人与社会因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李培林,1995;李强,2000;刘欣,2001;张冀,2011;范晓光、陈云松,2015;陈云松、范晓光,2016),然而,在我国社会阶层认同研究中,缺乏对“性别”特征的关注。社会阶层认同反映个体的主观感受与诉求(Jackman et al.,1973),生物特征使得两性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不同(Diener,1999),因此,社会阶层认同的性别特征不容忽视。那么男性与女性的社会阶层认同存在差异吗?男性与女性谁的社会阶层认同更高?在社会阶层研究中,这些问题需要系统讨论。 吉登斯曾指出:“多年来,社会分层研究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仿佛女性是不存在的。”然而,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Lippa,2005)。研究发现,女性的社会阶层认同受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及其配偶经济地位的影响(Carter,1994;周玉,2006;敖杏林,2015;郭秋菊,2016),但缺乏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差异程度的测度。本文重点是测度两性社会阶层认同的差异程度,并进一步探究其成因。鉴于住房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研究也发现住房能够显著提高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张文宏、刘琳,2013;谭日辉,2012;张海东、杨城晨,2017),本文尝试验证住房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借助2003—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通过构建Blinder-Oaxaca分解模型及有序Logit回归模型,在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性别分解的基础上,比较住房对两性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较为经典的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开了多元分层的理论先河,该理论强调采用经济、政治及社会三个标准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涂尔干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主要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社会分层,其将社会分层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中来,结合社会结构的关系、特征研究社会分层问题。沿着韦伯和涂尔干的经典理论路径,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其中关于社会阶层的测量方法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一)主观社会阶层认同与客观社会阶层的讨论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根植于客观物质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声望)和相对于他人的相应主观等级观念的自我维度(
,2011)。社会阶层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社会阶层强调依据收入、受教育程度或者职业类型中的某一项指标或者多项指标作为测量社会阶层的工具(Kraus & Stephens,2012)。国内研究者采用多元指标测量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职业分类基础上,依据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及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陆学艺,2002)。李强(2006)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影响我国社会阶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收入、职业、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社会声望及民权资源。 主观社会阶层强调个人相对于社会中其他人的感知等级(Adler et al.,2008)。主观社会阶层认同的测量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是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MacArthur量表,它是一个10级阶梯量表,代表了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声望的人所处的位置,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知判断所处的社会阶层(Adler et al.,2008)。部分研究将社会阶层认同分为下层、中下层、中层、中上层及上层五个层次,研究对象根据自身的感知判断所处的社会阶层(刘欣,2001;范晓光、陈云松,2015)。此外,除了个人属性之外,诸如收入不平等、就业状况或政治意识形态在总体水平上的背景效应也被发现在塑造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Curtis,2015)。 从社会阶层认同的基本情况来看,研究者发现我国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低于其他国家,且出现向下偏移的倾向(刘欣,2001)。近年来的研究中,冯仕政(2011)发现居民将自身社会阶层认同为下层的比例有扩大的趋势,而张翼(2011)在对CGSS2006年与2008年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的分析中,发现处于下层的居民比例有所缩小,而上层的比例实现了2%的增长。近两年的代表性研究中,范晓光、陈云松(2015)分析发现,2003—2012年期间,主观社会阶层认同相较于客观社会阶层地位来说出现了“趋中趋势”。陈云松和范晓光(2016)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社会阶层认同呈保龄球状。整体来说,研究者的结论普遍支持我国居民的主观社会阶层认同存在“向下偏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