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签署了博士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此前,华晨宝马已经与东北大学签订了博士联合培养协议。依据华晨宝马与沈阳工业大学的协议,联合培养面向沈阳工业大学博士新生,要求参与项目的博士生完成华晨宝马委托的课题。在四年的博士培养中,华晨宝马向学生提供每年4.2万到4.56万元的资助。项目采取双导师制,大学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并撰写论文,企业导师在项目研发和在岗培训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华晨宝马为每位参与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博士生导师提供每年2.5万元人民币的指导费,用于培养指导一名博士研究生。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加入其在中国的公司。[1] 知名企业与大学间合作体现出了博士培养改革的新趋势。实际上,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博士在欧洲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尝试。特别是在德国、法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盛行的工业博士(Industrial Doctorate或Industrial PhD Candidates,简称I.PHD)更是其中的典型。相比于一般的联合培养,工业博士通常会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接受企业的直接资助,因而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尽管企业参与了从招生到就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但是大学仍然是人才培养质量唯一的负责机构。如何协调好大学与企业间的关系,成为联合培养的核心问题。校企联合培养在不同国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德国,企业是联合培养的主导者,但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参与其中;在北欧和法国,中介组织和政府主导了联合培养,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能参与其中。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博士联合培养与工业博士 校企联合培养是欧洲工科博士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企业、大学和学生三者都从中受益巨大。对于企业来说联合培养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风险,为公司提供先进的技术,达成知识和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大学来说,技术转移增加了基金项目,提高了许可和专利的收入。”[2]对学生而言,企业参与博士培养能够弥补传统培养方式的不足:(1)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落后于实践要求,学生的一些基本实践能力,如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和方法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3](2)工程项目具有情境性,包括工程教育在内的专业教育常常无法反映现实中的复杂情境,[4]想要适应工作的需要,专业工作者需要超越学科知识的边界,将专业知识与情境需要联系起来;(3)大学课程很少关注工程师必需的沟通和适应能力,优秀的工程师不仅是技术人员,也是一名领导者。 除了丰富教学内容,联合培养还能满足工科博士的就业需求。有研究表明,欧洲只有15%-30%的工科博士最后会从事学术工作,大量的工科博士进入了工商业界。[5]联合培养可以为博士候选人(1)提供就业信息;(2)增加实习机会;(3)让博士候选人体验多种工作环境;(4)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行业内的默会知识,最终帮助博士候选人找到适合的工作。[6] 要想充分实现联合培养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意义,就需要建立在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之上。有研究者认为,只有符合以下条件,公司和大学才能够从两者之间的合作中获益,包括:(1)研究者的学科应该和工业制造相关;(2)研究者应该是强研究驱动;(3)研究者应该与工业有着多种关系。[7]成功的项目通常要求明确的目标和角色分工,特别是对成果优先权和科研实践达成一致。在这一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的技巧和知识,相互间的信任,高频率的交流”[8]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校企联合培养绝非畅行无阻。联合培养是由大学、企业和学生三者共同完成的,错误的合作伙伴,交流不充分等都会影响联合培养的实施。[9]如果想要达成“联合”的目标,需要“谨慎”地共同努力,才能成功。[10] 对于校企合作,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莫过于三螺旋(Triple Helix Model)理论,“大学、工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是创新和知识经济增长的关键。”[11]在“三螺旋”结构中,政府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管制’的社会,三螺旋关系是从上到下发起的,它将自下而上产生的创新和地区发展及公民社会联系起来。在有着自由放任传统的‘低管制’社会中,三螺旋能够加强政府管制的角色,与大学和企业一起,塑造创新。”[1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三螺旋理论忽略了除大学、企业和政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基于这一批评,学者们提出了四重螺旋生态系统(Quadruple Helix Ecosystems)的概念。[13] 以往三螺旋理论或四重螺旋生态系统概念都被应用于分析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和技术转让,很少用于分析人才培养。为弥补这一空白,本文将以德国、法国、瑞典和丹麦的工业博士培养为案例,分析四重螺旋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工业博士培养项目中的作用。工业博士是指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博士候选人或是已经成为企业的雇员,或是与企业签订明确的工作合同,因而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程度更深。与一般由博士完成导师承担的委托课题或直接接受课题委托的联合培养相比,工业博士培养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企业直接参与博士从招生到就业的整个过程;(2)企业直接对博士进行资助,企业与博士是雇佣关系;(3)博士学习的时间,一部分在大学中,一部分在企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