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是联结教与学的关键纽带,有效评价始于合理分类。科学客观的学生评价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发展、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我国本科高等学校学生评价还存在成果指标单一、片面强调分数、“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等问题,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既是对当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唯分数、轻过程和一元性等顽瘴痼疾的有力回应,也预示着重综合素质、突出过程性和多元性将是未来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 就本科教育来说,实现上述变革,要求高等学校和教师能够采取立体多维视角审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中,对学生进行类型识别是实现有效学生评价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即区分和判别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差异。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发展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成果。 实践中存在两种研究和分析本科生学习差异及其群体特征的方法。一种是世代分析法(the generation approach),这种方法用于检视不同历史阶段同生群的特征和态度。另一种是类型学方法(typological approach),其操作假设是在学生整体中可以识别出拥有众多共同点的不同群体,这些共同点将他们以有意义的方式彼此区分开来。通过这种类型学知识,教师和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不同学生群体在课堂内外如何利用学习机会,或者在面对或遭遇大学生活的不同方面时如何表现。[1] 具体来说,本科生类型学研究是指对拥有不同学业期望、学习认知、学习投入程度、校园参与特征以及不同学习成果的学生群体的研究。作为考察高等教育成效、寻求改善高等教育契机的重要切入点,这类研究在高等学校教学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化的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2],特别是欧美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诚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没有这种类型学知识,我们只能猜测学生的特质、态度和行为,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学生是谁,以及他们从大学受益的方式何以不同。[3]因此,类型学分析是理解本科生学习体验和学习差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种学生类型学的意义取决于对概念证据和经验证据的充分运用。[4]本研究选择以学习成果为切入点,对中国本科生的群体类型进行判别和构建,多维度透视不同类型本科生的学习成果结构差异及其分布特征,尝试揭示学习投入结构与学习成果结构的互动关系,为丰富发展大学生类型学理论,深化对大学生学习成果分化机理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改进本科高等学校学生评价制度和方法提供参考。 一、文献述评 国外对大学生类型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有传承的研究脉络和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依时间线索和方法论特征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早期文化与社会学取向的大学生分类,主要由克拉克(Clark,B.R.)和特罗(Trow,M.)[5]以及霍罗威茨(Horowitz,H.L.)[6]等人开发,其中前两人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他们基于对学校的认同和对参与大学活动的看法两个维度将大学生划分为学术型、学院型、职业型和其他类型四类。二是社会交往或心理行为要素视角的大学生类型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大学生及其校园经历的研究一度吸引了众多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发出4~11类不等的众多大学生类型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泰伯尔(Taber,T.D.)和哈克曼(Hackman,J.D.)构建的11种大学生类型:学者、苦力、领导者、运动员、社交者、野心家、不胜任者、艺术家、脱群者、漫无方向者和不受欢迎者。[7]三是基于学习投入/学习参与的大学生类型学。这是当前研究的主流,实证驱动特征鲜明,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量化方法。有代表性的是库(Kuh,G.D.)等人根据学生在教育性活动中所付出努力的质量开发的一种大学生类型学,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大学生分为十种类型:知识分子、苦力、科学家、学院人、消遣者、社交者、循规蹈矩者、个人主义者、放任自流者、艺术家,并将学生类型与学生自我报告的成绩联系起来。[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类型研究的关注度开始提高,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有学者研究了重点大学拔尖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差异,基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评价提炼出实验班的三种学生类型:“老鹰型”“海豚型”和“考拉型”,并比较了他们的学习状况。[9]有学者基于一所大学的“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分别开发出本科生的六种学习期望类型和工科生学习投入的七种类型,并分别探讨了不同学生类型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差异。[10]有学者分析了常规和在线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投入行为特征,根据学习投入表现将学生分为“被动型”、“传统型”、“网络型”和“积极型”四种类型。[11]有学者通过对全国30所本科院校48993名本科生的学习投入进行聚类,得到六种类型:“全力投入型”“投入均衡型”“同伴依赖型”“教师依赖型”“通过考试型”和“学习抵触型”,发现不同学习投入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收获。[12]有学者基于2016年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对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分进行模型聚类,得到三种本科毕业生类型:低能平庸型、优能善思型和多能少谋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