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受到组织和管理研究领域的关注,用以描述和理解企业的成长和变化,解释组织出局(organization exit)①或组织失败(organization failure)等相关现象(Freeman et al.,1983;Whetten,1987;Hannan & Freeman,1989;Brüderl& Schussler,1990),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Weitzel & Jonsson,1989)。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观察到一种组织出局的年龄依赖现象,并认为这种年龄依赖是由特定行业中的竞争和环境压力带来的。该逻辑背后实际上是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Whetten,1987;O' Rand & Krecker,2003),假定其成长与变化会经历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出局与生物有机体“衰退”类似,是不能适应来自环境的压力而在竞争中失败的结果,可看作一种被环境淘汰的被动过程(Aldrich & Pfeffer,1976;邱泽奇,1999)。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具体从组织群落和组织两个层次分析组织出局,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企业家对组织出局的影响(Brüderl et al.,1992;Gimeno et al.,1997;Pennings et al.,1998)。企业家视角从个体层次出发,分析企业家个人特质的作用,认为企业家个人的风险偏好、创新意识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发展。但究其背后逻辑,仍是在用组织特征解释出局:企业家人力资本和工作经验的缺乏,会导致企业组织的绩效下降,进而丧失竞争力(Brockhaus,1980;Moog,2002)。这两种视角尽管重点关照的层次不同,但从解释逻辑上看,它们都强调组织因某些原因在竞争中失利,无法继续存在而最终被环境淘汰。出局是一个被动过程,由“竞争—淘汰”机制主导。 如果观察当下在电商平台上创业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他们其实是一批从一开始就怀抱不同目的的创业者。很多人最初的创业目的中便已蕴含了退出动机,他们在创业进程中更可能选择主动退出。与组织特征解释逻辑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退出是由创业者直接推动的,而非通过组织特征间接导致,是创业者能动性的体现。区别于“竞争—淘汰”,我们将这称作“自主退出”机制。本文利用一项针对淘宝平台店家的调查数据,将淘宝平台上的创业者划分为了事业型、体验型与机会型三类,其中后两者的创业目的中便已蕴含了退出动机。 本文首先试图回答:对于电商平台上的小型创业组织,其退出是否依然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描述的那样表现出年龄依赖;如果年龄依赖现象成立,组织退出是否由不利于竞争的组织特征导致,“竞争—淘汰”机制是否还主导着电商平台创业组织的出局;创业者的个体能动性是否会直接导致他们从电商平台的退出。我们将比较三种怀抱不同目的的创业者,分析他们在退出可能性上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数字平台呈现的新特征,论述自主退出机制在ICT环境下的凸显。 二、研究假设 在针对组织退出的研究中,企业生命周期是常提及的理论视角,它考察组织退出与其年龄之间存在的依赖关系模式(Freeman et al.,1983;Miller & Friesen,1984;Hannan & Freeman,1989;Fichman & Levinthal,1991;Hannan,1998;Stewart & Amit,2003),并尝试解释。解释主要在两个层次上做出:一是组织群落(cluster),重点关注组织群落特征,如密度对组织生存的影响。汉南等人认为合法性和竞争性都会随组织群落中同类组织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密度较低时,合法性过程占主导优势地位,组织群落中会出现较高的创建率和较低的死亡率;随着密度增加,合法性增长的速度减缓,竞争性逐渐占主导地位,导致组织创建率下降,同时死亡率上升,这被称为密度依赖模型(Carroll & Hannan,1989;Hannan & Freeman,1989)。二是组织层次,关注组织内部过程和组织特征,以及组织特征变化如何与组织环境发生互动,进而对组织退出造成影响(Whetten,1980b;Barnett & Carroll,1995)。 从“衰退”角度理解组织出局(Whetten,1980a),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成熟组织的衰退,二是创业阶段的衰退,这两种情况都可从组织层次予以解释。当企业发展到精耕细作阶段(Greiner,1972)时,其中一些开始出现过度行政化、行动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组织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发展减缓、停滞,甚至退化。而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组织,可能因新生者劣势(liability of newness)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没能成功进入下一阶段。斯廷奇科姆提出过“新生者劣势”概念,并讨论了四种表现形式(Stinchcombe,1965):(1)新生组织需要学习新角色,(2)创造新角色、协调关系以及理顺奖惩结构以期达到绩效最大化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3)新生组织必须倚重陌生社会关系,有着更高的不确定性,(4)新生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缺乏稳定关系。“脆弱性”与此类似,更侧重强调组织在能力与资源上的缺陷(Whetten,1980b)。很多经验研究发现,随着组织年龄的增加,其退出概率并非单调下降,而是多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变化趋势(Brüderl & Schussler,1990;Fichman & Levinthal,1991;Mahmood,2000)。这是因为新创组织在创业阶段投入了原始资产后会先经历“蜜月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才会表现出“新生者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