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开展新清河实验? 了解中国社会学史的学界同仁,自然都熟悉清河实验。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清河实验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当时的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仕廉先生在北平西北郊外清河镇开展了乡村建设实验,命名为“清河实验”。1937年由于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清河实验就此中断。笔者带领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在北京清河地区(更准确地说是北京海淀区清河街道所辖区域)的基层社会与基层社区治理研究命名为“新清河实验”。 新清河实验起始于2014年年初。为什么要启动新清河实验?这与笔者长期以来对于社会学的思考、对于社区研究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治理的思考均有密切的关系。 笔者在以往的回忆文章里提到过,笔者对社会学的兴趣始于1979年北京的一次外文书展,当时在书展上看到了大量归类为sociology的书籍。虽然当时笔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还没有社会学学科,但是,作为学生的学术兴趣点已经找到了,由此,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社会学英文文献。如今,对当年骑着自行车日复一日地来往于北京市中心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和北京西北的中国人民大学之间的经历,笔者仍记忆犹新。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笔者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由郑杭生老师创立的社会学研究所,由此开始了职业的社会学学者的生涯。对社会学了解越多,越感到,这个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派系众多、理论基础雄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全部社会科学中是最丰富的,有极其扎实的技术含量。但是,40余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索,对于这样优秀的学科,为什么迄今为止社会上的人们了解得并不多。很多人还常常会问,社会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每年高考,学生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们总是会问,学了社会学毕业以后究竟能做什么工作?与经济学相比,社会学的部门分类和职业接轨确实做得不好,经济学在应用领域有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包括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保险学、税收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等。当然,经济学有其明显优势,人类生存首先依赖于经济活动,但是,人类交往依赖于社会活动,社会学也不应该是个弱小的领域呀!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各个领域对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近些年来,笔者带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做了很多社会学调研,每当与地方管理部门接触时,他们都强烈希望我们协助他们做社会治理课题研究,解决地方社会治理问题。笔者带领的清华大学社会学团队承担的全国各地的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城镇化、社会规划、社区营造的课题有几十个,确实感到应接不暇,工作量太繁重了。由此,笔者也在思考,既然全国各地对于社会学研究有如此强大的需求,那么,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就应该教给社会学学生这样的本领,让他们在全国各地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领域去发挥作用。 怎样教学生掌握这些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技术?笔者在多年的社会学实践中认识到: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载体。社区就是在一定的空间领域里生活、工作的人群的共同体。社区研究自中国社会学初建就备受重视,当年吴文藻先生、费孝通先生等都是社区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党中央近来的“十四五规划”又特别强调了基层“共同体”的思想(中共中央,2020:36)。社区是社会学研究最好的“抓手”,特别体现了社会学试图综合性研究一个可把握的小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地域空间等方面,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社会事实的学术目标。我们都知道,“社会”概念太大,研究起来很难把握,而社区研究真实可靠,很容易入手。社会学将社区视为各种不同类型、各种不同规模的社会,如果将小的社会、中等规模的社会搞清楚了,大大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体社会。社区的概念也非常灵活,可以是乡村、城镇、城市、小区、住区、工厂、单位、开发区、商业区,等等。选择何种规模的社区为研究对象,取决于研究者的目的、目标。社区绝不仅仅是指居住小区、住区,这些显然是不完整的社区,完整的社区涵括社会要素的各个方面。社区研究是社会学学者应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即使有了全国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甚至今天有了各种记录人类行为轨迹的“大数据”,基层社区研究的意义也丝毫没有减弱。多年来,笔者组织了多次全国大规模抽样入户调查,笔者历来强调研究者亲自在社区入户、亲自做访谈,到了老百姓家里,一边填问卷一边和老百姓聊天,观察家庭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了解未来数据计算那些结论所依赖的真实社会场景。如果完全没有在基层社区对老百姓入户调查的一线体验,仅仅在办公室里靠数据模型推断,有时候会因为严重脱离实际而闹出笑话。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应该以社区研究为基础,社区研究对于社会学研究意义重大。 笔者多年来带了不少研究生,社会学的研究生写学位论文,必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必须有自己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一线调查。当然,目前的现成数据也很多,二手数据、大数据也常常被运用。但是,如果完全不知道数据获取时候的真实场景,没有基层社区生活的真实体验,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都会心里没底。笔者清楚地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带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团队在全国众多城市里做居民抽样入户调查的情景,当年的城市居民入户调查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今天的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像我们这种学术型的全国规模的城市居民抽样入户调查已经异常困难了,尤其是在城市中产社区、商品房小区,绝大多数居民都常常拒访,很多时候连居民小区大门都进不去,被门口保安严词拒绝,承担具体问卷入户访谈的一线调查员遇到各种阻碍,实在没有办法,被迫频繁更换样本,这造成了抽样样本的代表性出现严重问题,不要说等比例等概率,大体上只有一些管理松懈的老旧小区,一些低收入的城市居民户、城市外来打工者的居民户才肯接受问卷调查。所以,笔者就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办法,选择一个区域建立起良好稳定的社会关系,这类似于同组研究(panel study)或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受访者才会对我们信任;长期积累数据,对于当地的了解才能越来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