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百年新诗学案”是由吴思敬教授主持,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案”这一名目,借鉴了古代思想史著作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又根据百年新诗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赋予其新的内涵。它不同于以诗人诗作为中心的诗歌史写作,而是以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事”为中心,针对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社团、刊物、流派、会议、学术争鸣等,以“学案”的形式予以考察和描述,凸显问题意识,既包括丰富的原生态的诗歌史料,又有编者对相关内容的疏理、综述、考辨与论断。这是一种全新的对百年新诗发展的叙述,从内容上说,它更侧重在新诗与社会的关系、新诗对不同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从叙述形式上说,它以“事”为核心来安排结构;从方法上说,它强调史料的发掘与整理,让事实说话,寓褒贬于叙述。它的意义不只是在诗歌美学上的,而且也是在诗歌社会学、诗歌伦理学、诗歌文化学上的。本期“百年新诗学案”专栏推出三篇文章:吴吴的《〈王贵与李香香〉的诞生及其经典化过程》,描述了李季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到群众中去,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创作出《王贵与李香香》,以及这首长诗在政治的作用下实现经典化的过程。吴思敬的《诗人公刘与〈阿诗玛〉》介绍了公刘参与《阿诗玛》整理工作付出的艰辛劳动,《阿诗玛》整理本出版的曲折过程,《阿诗玛》整理者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公刘的《阿诗玛》电影文学剧本的遭遇。胡亮的《莽汉俱乐部》详细考察了“莽汉诗派”的命名、形成、聚合与离散的过程,并指出莽汉主义运动并非仅仅是诗的变革,还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动人的长篇叙事诗,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已流传千余年,它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的音乐说唱《十二木卡姆》等并列为我国少数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瑰宝。 《阿诗玛》尽管不是诗人公刘原创的作品,在《公刘文存·诗歌卷》中只是作为附录保存下来,却是公刘参加搜集、整理与加工,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公刘曾先后在《〈阿诗玛〉的整理工作》《有关〈阿诗玛〉的新材料》《会见“阿诗玛的妈妈”》《被遗忘了的平反——〈阿诗玛〉琐忆》,以及与其他三位整理者共同撰写的《〈阿诗玛〉整理的真相》《〈阿诗玛〉第二次整理本序言》中,多次谈及《阿诗玛》的搜集、整理过程以及自己的体会,这种情况在公刘谈论自己作品的时候是从未有过的,足见公刘对《阿诗玛》这一艺术瑰宝的珍惜,以及对自己参加搜集、整理《阿诗玛》工作的重视。公刘除去参加整理长诗《阿诗玛》外,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阿诗玛》。这个剧本虽已在《人民文学》上公开发表,却由于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而被打入冷宫,未能拍成电影。 公刘参与《阿诗玛》的整理,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诗人参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整理的最早的一次尝试,距今已有70余年了。公刘参与《阿诗玛》整理工作付出的艰辛劳动,《阿诗玛》整理本出版的曲折过程,《阿诗玛》整理者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公刘的《阿诗玛》电影文学剧本的遭遇,构成了当代文学史上围绕《阿诗玛》的一个特殊的学案。解读这一学案,对于理解少数民族文学遗产发掘与整理的必要与艰难,了解《阿诗玛》整理本的诞生与传播的曲折,以及特定时期诗歌文化受政治文化的干涉与影响,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 一、公刘参加《阿诗玛》整理工作的过程 1949年,诗人公刘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新华社记者身份随部队进入云南。1953年调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文艺助理员。几年之内,公刘走遍了云南边疆。云南雄奇的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使他写出了《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格朗和情歌》等带有浓郁的边疆色彩的诗作,同时也为他参与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整理工作创造了条件。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撒尼人居住的地区有雄伟奇峻、秀美壮丽的圭山,有神奇的地下溶洞,有群山怀抱中的长湖,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那高大挺拔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的石灰岩柱,鬼斧神工,妙趣横生,引人遐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启迪了撒尼人的智慧,开拓了他们的胸襟,塑造了他们的诗人气质。撒尼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对客人的欢迎。1953年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词作家范禹和作曲家麦丁,来到石林县圭山区的一个撒尼人聚居的村寨深入生活,借鉴撒尼民歌《放羊调》的曲调,融入当地流传的《阿诗玛》叙事歌的衬词,写出了著名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把这首歌收入人民大会堂的迎宾曲目,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唱响,传遍全世界。 叙事长诗《阿诗玛》正是在雄奇独特的自然环境熏陶下,在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滋润下,撒尼人世代相传的一首真情而美丽的歌。主人公阿诗玛是一位聪明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当地有财有势的头人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地追求阿诗玛,阿诗玛坚决不从。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他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与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派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诗玛被水冲走了,变成了回声。撒尼人怀念她,呼唤她的名字,山谷里就传来她的回声。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挺立在石林深处,正像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