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现代文学丛书”之一《暴风雨前》,此为《暴风雨前》初版本。抗战胜利后,作者打算对初版本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1954年,受冯雪峰之邀,李劼人对初版本进行修改,作家出版社于1956年1月出版,是为《暴风雨前》修订本。修订本也可视为《暴风雨前》的定本,此后作品结构和内容再无明显改动。1980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劼人选集》,《暴风雨前》纳入选集第1卷,选集本完全沿用修订本内容。2011年9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劼人全集》,《暴风雨前》收入全集第2卷,全集本选取初版本内容,其余亦未改动。《暴风雨前》众版本中,从初版本到修订本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主旨和修改意图。《暴风雨前》版本演变情况如下表:
作家回忆最初的修改过程:“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出来以前,我不打算动笔。我觉得今天写作不能像以前那样了,今天有今天的一套。我过去学的文艺理论是资本主义理论,不适用了。”①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劼人始有修改“大河小说”三部曲的实际行动。对比《死水微澜》的修改,李劼人说: 《死水微澜》因为基础不错,改的只有十分之一,不很费劲。《暴风雨前》改了三分之二。② 由此可见,《暴风雨前》的改动程度远远大于《死水微澜》。纵观《暴风雨前》初版本到修订本的演进历程,作者在章节结构和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重要修改。 《暴风雨前》修订本将初版本的四个部分增加到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加上了醒目的标题:“第一部分新潮与旧浪”“第二部分下莲池畔”“第三部分歧途上的羊”“第四部分暴风雨前”“第五部分运动会”新加上的题目突出了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章节结构最明显的改动是将初版本十一节内容的第三部分,通过拆分、删减、补充为修订本中“第三部分歧途上的羊”(共八节)“第四部分暴风雨前”(共十一节)。将初版本中的“第四部分”顺延为修订本的“第五部分运动会”。现将重点章节改动情况列表如下:
李劼人在回忆《暴风雨前》修改过程时写道: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是前进的,当然是无意识的前进,他只高叫流血、革命,但革命以后该怎样办却不知道;另一个是保守的,他有一套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等革命成功再来享福:再一个是摇摆不定的,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面前的两面性。③ 分析具体章节结构调整,修订本第三部分第一节到第四节与初版本有一些文字上的局部改动,章节回目是一致的,主要叙述了吴鸿、王念玉、黄昌邦三个少年在劝业场、青羊宫、二仙庵游玩,途中偶遇郝又三一家以及伍大嫂,一直写到郝又三迎接尤铁民回国,一行人谈论时局新政。修订本增加的第三部分第五节至第八节,第四部分第一节、第六节及第七节,大量的篇幅都是通过郝又三、尤铁民、田伯行三人对话的方式,表现辛亥革命前后,不同阶级人物对于维新与革命的不同看法。这里修订本新加入的内容,正是对三个重点人物形象描摹的完善:“无意识前进”的尤铁民,“明哲保身”的郝又三,“摇摆不定”的田伯行。初版本中这三个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个性并不是十分鲜明,着只是在主线情节叙述的基础上对几个人物的连带性书写,文字重点在于展示旧成都社会的“风俗史”。修订本通过增加的几节内容,尤其是尤铁民、郝又三、田伯行三人大段的对于排满革命、维新变法的讨论,具象化了人物特质,更加暴露了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下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修订本增加的情节不仅仅让作品结构多出了一个章节,更使小说的叙述风格更加靠近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史观”的艺术追求。修订本成书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回溯旧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这又是一次革命路线的论证: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修订本不同人物身上的特质,不同人物面对革命这条“歧路”的选择,也恰如其分地呼应了第三部分的题目“歧路上的羊”。 《暴风雨前》章节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关键点,我们可以通过横向的类比观念与纵向的历史维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证据必须加以‘布置’。历史学家必须将它置于恰当的位置。进行这项工作时,我们就需具备所谓‘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horizontal and vertical knowledge)。前者乃指涉及同时期出现诸般事物的相关知识,后者则是先后出现事物的相关知识。”④横向对比同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这一时期的作家除了对原有作品内容的增删、语言上的润色,也有对自己先前作品章节结构的修改,比如丁玲修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如果算改动处次,校订本实际上又改动了58处(含20个章题的修改)。”⑤杨沫修改《青春之歌》,“除了一些小修改,主要就是第二部中增写了8章农村生活的内容和3章学生运动的内容,其他章节亦有整页的增写内容。”⑥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相比,《暴风雨前》的章节结构调整是比较大的,且修改后的情节发展更加自然,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政治倾向性更加鲜明。纵向观察李劼人创作的“大河小说三部曲”,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版本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修订本(或重写本)都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都是在初版本基础上的局部修改,《大波》是几乎完全推倒的重写。三部小说章节结构的修改层级也伴随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死水微澜》的修改基本沿袭了初版本的章节结构,只是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方面进行增删补益、加工润色,是一次作品修改的小试牛刀。《暴风雨前》的修改打破了原有的故事框架,通过拆分、删减、补充直接多出了一个部分,同时增写了几乎8节内容,是一次作品修改的大胆尝试。在前两部小说修改的基础上,《大波》完全推倒的重写,抛弃了原有的整体结构,几乎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再一次讲述同一个故事。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暴风雨前》章节结构的调整,是对《死水微澜》局部修改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后续《大波》的完全推倒重写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