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I0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63(2021)04-0140-09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21.04.016 弹幕是指网上看视频时在屏幕上飘过的评论文字。日本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在2006年发明了此项功能,此后中国的动画网站AcFun、bilibili先后借鉴,并逐渐大众化,从2012年起,由ACG圈子开始转变为视频网站的标配,一些电影如《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开始把弹幕引进影院。2014年,Echo和QQ音乐开始在音乐中引进弹幕。2015年,“当读小说”App尝试在文学中引入弹幕。相对视频来说,文字性阅读更需要沉浸,“欢乐书客”(刺猬猫)与起点中文遂将弹幕改进为间帖与本章说。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弹幕已席卷了动漫、影视、音乐、文学、游戏等整个文艺圈,从二次元的小众文化完成了对所有文艺形式的殖民。 弹幕由小圈子走向大众化,在根本上是社交媒体深入发展的结果。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社交媒体是“新新媒介”(莱文森语),前所未有地凸出了媒体的社交属性,“这代表着不仅是媒体领域,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深刻转变”。①弹幕文化的群体聊天氛围,表现的正是文艺的社交化倾向。弹幕文化已内化为热衷社交媒体的“Z世代”的心理结构,成为其感知世界的主要渠道,他们不仅用弹幕欣赏ACGN,也用它来看易中天讲历史,看春晚,看纪录片。在日本,弹幕甚至渗透到了政坛重大辩论的直播中。弹幕文化呈现了人类社会正在兴起的新的工具价值与视听方式,表现了社交媒体语境中文艺活动、文艺观念新的变革与可能性。 一、从审美静观主义走向“社交型”文艺场景 弹幕最直观的后果是带来了文艺场景的变革。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都会涉及场景问题,不过从狭义来讲,场景主要是指文艺接受的场景。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艺场景缺少交流与互动,从文学阅读来看,它是“独自一个人完成的最理想的工作”。戏剧的观看是集体性的,观众与演员存在一定的交流性,但随着现代镜框式舞台的确立,人们在观戏时正襟危坐,“可以说,没有谁比剧场里的观众更远离他的同伴了”。②新兴的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培养的同样是单向的、非人格化的观众:“活动的不是观众,而是导演、摄影师和摄影机的镜头。”③这种单向的、缺乏交流的现代艺术体制,维持的是艺术的框架与静观式欣赏习性。与之相比,新媒介对现代生活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交互性”,人际间的大规模虚拟交往成为可能。现代都市的来临已经产生了大规模的“人群”现象:“人群本身就构成了购物中心的装饰性特征”④,恩格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人群的虚假聚集及其异化性质,这些人对他人熟视无睹,表现出不近人情的隔膜与孤僻。⑤新媒介提供了数量更为庞大的人群,却改变了人群互不攀谈的分离方式,借助无数的论坛与社区,这些未曾谋面的人群组成互相交谈的共同体。在弹幕之前的网络跟帖已经突破了传统文艺场景,一方面摆脱了物理环境限制,带来了可时空分离的“信息场景”,面对面的社会场景转向更有包容性的信息获取模式观念⑥;另一方面在口头文化之后重新强化了交互式场景,文艺活动具有了强烈的群体交往特征。 与网络跟帖相比,弹幕营造的场景又有新的变化。弹幕是传统网络跟帖的2.0版,与跟帖相比,弹幕有明显变化:跟帖置于文艺作品的外部,弹幕则嵌于作品之中,覆盖了对象;跟帖是作品完结后的分析,弹幕营造的是实时直播的氛围与共鸣;跟帖是一层层盖楼,弹幕则是共时的群体互动。跟帖仍带有传统文艺场景的残余,跟帖附在作品之后,遵循的仍是作品的完结感、整体感。沃尔特·翁认为:“口语交流使人实现群体团结;而书写和阅读是孤零零的个人活动,使人的心智回归自身。”他举例说,老师对全班讲课时,师生会觉得相互之间是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而当老师让学生默读时,班级的整体不复存在,每个人都退回自己的小世界。⑦跟帖显然是在这种集体与个人的场景中切换,用户发帖时会进入集体模式,欣赏作品时则退居于个人隐秘的生命世界。然而对弹幕来说,文艺消费一直是在群体的交谈互动中进行:“以前动画是一个人孤独地观看的,现在大家则是一边在推特和LINE上‘直播’一边看。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⑧这种数码版的节日狂欢,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文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连接。 弹幕文化营造的这种群体交互场景不仅是共时的、现场的连接,也是历时的、累积的连接。在传统社会,共同体主要建立在地理性的临近位置上。网络时代来临后,出现了日本学者福岛亮大所说的“时间上的临场性”⑨,换句话说,网络时代的交往取决于时间的邂逅而不是空间的相遇,但弹幕却并非这种意义上的时间,而是扭曲了时间。弹幕把各个用户针对视频特定位置发出的评论都整合到视频自身的时间线上,不同用户评论的时间可能是同时,但也可能相差数月甚至数年,但用户看到的同一画面的评论却是同时出现的。有些动漫、影视剧在开头或结尾处的打卡弹幕,典型地呈现了这种时间的错置感。弹幕中时常出现的“前方高能”的预警,实际上是发布者在看了后面的剧情后,重新回到前面剧情的时间点发出的警示,这同样改变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完结打卡,我们来自天南地北,我们来自过去未来。”⑩也就是说,如果系统一直不删除视频或清理弹幕的话,用户不仅是在同时与网络上的其他人对话,也在与过去的人对话,而这又作为一种累积指向了未来,参与将来的对话。这里的互动连接的就不仅是同时参与的人们,也跨时空地连接了曾经或将要参与的人们。 考虑到社交活动在这种场景中的重要性,我们可称其为“社交型”文艺场景。相比传统场景来说,除了前所未有地强化人群的连接与互动外,“社交型”文艺场景还有几点重要变化:(1)这是一种在持续的聊天与社交中的欣赏活动。一般来说文艺欣赏会要求保持专注,但在弹幕文化中,欣赏是在持续的讨论中进行,讨论越热烈,欣赏活动反而越深入。(2)生成了传统文艺场景难有的集体情绪体验。网友找到情节亮点后与人分享,对演员演技的共同吐槽,情绪高潮处的集体刷屏……这种群体讨论生成的集体体验是孤独、静态的文艺欣赏不可能具有的。(3)弹幕互动成为社交生活的接入口,社交生活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文艺欣赏的需求。人们通过文艺弹幕来结识朋友或与人互喷,弹幕互动成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4)在弹幕文化的催化下,社交媒体构成了文艺场景的基础,各种文艺APP按照社交软件来设计,试图让文艺的创作、传播与消费都在交往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