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豆瓣用户“小奶球”创建“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凡尔赛文学”(下文简称“凡学”)被正式命名,此时其仅限于小众群体。①2020年11月初,新浪微博作家认证账号“蒙淇淇77”发布的偶像剧式情感语录被网友翻出,“凡尔赛文学”“凡尔赛终结者”等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走进大众视野,后经网络发酵与媒体传播,“凡学”正式出圈,演变为一场人人皆“凡”的网络狂欢。“小奶球”最初以“凡尔赛”一词嘲讽那些“用‘朴实无华’的语气表达高人一等的感觉”②的人,她是将“凡尔赛”定义为“一种表演高级人生的精神”。③“凡人”所分享的人设和精致生活既是他们想象中的生活的投射,更是一种炫耀式或虚饰性的自我表达。同时,更多“看客”群体则开始不断解构“凡人”对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自矜式表达。“凡学”的建构关乎当下一部分青少年群体的生活追求与想象,而对它的解构则体现了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对于张扬与推崇身份、地位、财富等行为的不满,两者构成了一种对抗式关系。 “凡学”是2020年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相关学术研究、文献相对缺乏。一些非学术性的新闻报道或评论类文献认为,“凡学”是一种物欲追求,一种炫耀性消费,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希望“反凡尔赛”。比如,易之批判它是一种新的拜金主义;④宋金波认为,凡尔赛文学虽是对毫无遮掩、大大咧咧的炫耀的一种否定,但本质仍是炫耀;⑤黄西蒙把它看作一种虚伪浮夸的表演、模仿和讽刺;⑥王广燕呼吁真诚简单,反对浮夸炫耀,⑦等等。本文则尝试从学理层面分析“凡学”的兴起及其裂变式传播,“凡人”们的自我建构,来自受众的现实解构,“凡人凡语”建构与解构中的对抗式话语表达,以及这种对抗性文本引发的价值反思、身份焦虑与社会认同等问题。这对于深入理解“凡学”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凡学”现象的兴起与裂变式传播 “凡学”的最初创意来源于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描述的是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王后奢靡的贵族生活,表现一种华丽精致的宫廷生活方式,后来网民用“凡尔赛”指代在社交媒体平台低调炫耀奢侈精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行为,其炫耀方式由过去的庸俗露骨转向相对曲折隐晦。 “凡学”的最初阵地主要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主要表现为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中展示“凡人”们奢侈精致的生活,并暗示这只是他们的普通日常生活,或者借一些辅助表情包展现他们对优渥生活和优异外貌的不在意。比如,“今天老公又买了一辆××,我都跟他说了家里有三辆××了,阿姨外出买菜都够了,可是他就是记不住”这句话看似在吐槽自己老公不关心家庭琐事,实则炫耀家中有多辆豪车。因此,有人把“凡学”的内容概括为“漫不经心的做作、故作困扰的炫耀、欲拒还迎的责怪”。⑧“小奶球”最初使用“凡尔赛文学”一词只是为了“嘲讽那些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的人”。⑨“凡尔赛学研习小组”则以微信朋友圈、豆瓣社区中的“凡言凡语”作为案例,研习凡尔赛文学的符号建构,教人们如何辨别“凡学”。而真正将“凡学”带进大众视野的是微博用户“蒙淇淇77”。2020年11月,该用户在微博空间频繁发文,称自己家住大别墅,难过的时候只在维多利亚港哭,家里雇用的保姆英语达六级水平……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化夸张、美化,甚至捏造,营造出一种“高级”人生感,也折射出一种扭曲的金钱观与价值观。其言论带有浓厚的凡尔赛意味,其经典语段被网友们活用到各种场景中,使得凡尔赛文体迅速增殖,由此开启了一场“凡学”网络狂欢。“凡学”的网络热度引发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比如,《南方周末》报道的《“凡尔赛文学”:关于身份与财富的想象》,界面新闻发表的《“凡尔赛文学”冲上热搜是怎么回事?》,澎湃新闻追问的《上热搜的“凡尔赛文学”,到底是啥》,等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将“凡尔赛”亚文化现象扩散至各行各业社会群体中。截至2020年11月底,“凡尔赛”和“凡尔赛文学”的百度指数日均值分别为25519和38714,同比上升4361%。⑩ “凡学”现象不仅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还广泛存在于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比如,小红书、脉脉和知乎社区都被普遍认为含“凡”度较高,它们依次是女性凡尔赛、职场人凡尔赛以及精英凡尔赛的代表。 小红书是以女性用户为主体的App,其中的“凡尔赛”主要表现为物质炫耀。在小红书空间进行秀物时,用户面临两难境地:高调炫富会引起观众的集体吐槽,但如果不秀,其所购买的物品则无法让人知晓,所以他们以看似低调的方式进行变相炫耀。曾有一位用户秀出自己的某奢侈品牌皮包后,又表示自己太穷,不经常背这个包,没法把它当日常生活用品。然而,她所秀的其实是一款限量版名牌包,价格惊人。该用户虽然表面说自己穷,但实际用意在于展示自己的限量款包。 在脉脉职言区,职场人往往通过自曝求职身价抒发自己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迷茫,以征求大家的建议。但在很多情况下,那些留言求建议和安慰的人却通常“身价不菲”,系事业有成的精英人士。有“凡人”曾在脉脉社区留言:“我和老婆都是北京土著,孩子2岁,房子北四环一套、北三环一套、二环内两套,南三环一套,理财存款700万,这些够养老吗?”(11)楼主看似在求大家解答疑问,实际上却完成了一场炫富。 不同于小红书和脉脉社区对物质财富和职场成功的炫耀,知乎社区则显得“超凡脱俗”,更多呈现的是精神世界的“凡尔赛”。比如,知乎社区有一条问帖:“出生在有钱人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一位答主未直接正面回应,但通过讲述自己与一位农村姑娘相遇的故事,娓娓道出自己优渥的家境和不平凡的学历见识,基于家庭和财富的优越感在其中尽数体现,网友们也显然在第一时间嗅出了其中隐含的炫耀意味。 可以说,“凡学”现象最初起源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一些常见的隐形炫耀现象,随后逐渐在各种网络社区中进行裂变式传播。这种“以平静淡泊的口吻,‘不经意’地炫富、秀恩爱的网络文体,在亿万网友的围观、调侃、嘲讽和解构之下,引发了又一场网络狂欢”。(12) “凡人”的自我建构与受众的现实解构 “凡人”们所制造出的凡尔赛文学在一股解构浪潮中演变为一场网民狂欢表演,全网参与使之形成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凡尔赛文学成为作为生成者的“凡人”与作为破坏者的网友的超话焦点,反映出消费社会时代的社会心理,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等问题。 (一)“凡人”:虚幻身份的建构者 1.自我建构的虚拟表演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框架中会利用符号进行欺骗性的“自我”表演。(13)如今,网络社交媒体空间成为人们自我展演的主要场所,网络社交场所所具备的某种程度的匿名性及其展演空间的公开性驱动人们将现实身份、地位、财富、学识等社会资本进行理想化修饰,以期重构自我。人们依据自我的经验结构选择表演方向,而其经验结构又区别于社会既定的规范和准则,因而“凡人”们往往将理想化表演框定于大多数人不可企及的地位、财富、学识、爱情等,表演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凡学”的表达性“装备”(如图片移植、符号美化、音视频拼贴等)可以美化个人网络社交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在网络社交媒体的“符号交流互动机制”作用下,“凡人”们可以即时从他人的反馈中修正“镜中自我”。如果遭遇嘲讽、挑衅或阻碍,他们就会进行自我调整,改变表达方式和程度,以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同。“凡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自我修正迎合受众,呈现更“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且能够在虚拟社交空间中重构一种“理想化个体”之间的交往世界。“凡人”们将凡尔赛文学作为符号/话语,在网络自媒体、社交媒体空间的前台呈现出个人对身份、地位、财富、学识、爱情等社会资本的不屑一顾,在现实生活的后台则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己对这些地位、名利的真实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