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21)03-0121(25) 作为一门学问,国别区域研究(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一国对其外部世界学术知识体系的总和。近代以来,当整个世界被民族国家化之后,关于一国国内的知识建构被纳入明确的学科体系,比如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门类;对于一国内部问题的研究往往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归入某一明确的学科科目之下,比如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被视为经济学研究。对于一国之外经济问题的探讨则往往不被视为经济学研究,而是将其与某一国别区域联系起来,被称为国别区域研究。由于对一国外部的研究往往涵盖了语言、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类、地理等诸多学科,很难被纳入某一学科之下,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因此往往被宽泛地称为国别区域研究。国别区域研究尤其以语言文化、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为主要学科支柱。 从其学术使命来看,国别区域研究以获得对某一国别区域的地方性知识为宗旨,并不以获取普遍性知识为目标。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国家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于同一国别区域的情况往往有着多样化的解读,带有不同的国家视角和国家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国别区域研究承担着一个国家形形色色的对外战略和实用目的,因此很多成果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层次,被批评为缺乏学理研究的基础。国别区域研究的学术社群往往与各个学科社群格格不入,且互有批评和优势,当然也各有其生存之道。近代以来,受欧美发达国家殖民主义和海外扩张的影响,国别区域研究带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从而遭受了不少学者的鞭挞和指责,无论是基于人文学科的努力,还是基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概莫能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大循环中来,也面临着众多全球性问题,各国都纷纷重视推动全球研究背景下的国别区域研究,且相互对话和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国别区域研究社群,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学者和影响巨大的学术成果。毫无疑问,国别区域研究日益成为学科发展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国别区域研究的内涵 作为一门学问,首先必须正名,名正则言顺。迄今为止,国别区域研究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称呼,比如地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国别研究、国别区域研究、国际区域学、中国周边学、全球学等。最初,国别区域研究来自英文中的“area studies”,泛指对西方之外的非西方地区研究,既有战略的考虑,也有文化的内涵。但是,在中文语境中,地区和区域研究范围比较模糊,有国家之下的地区(比如美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也有国家之上的地区(比如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中东欧地区、拉美地区等),但并不突出国家的意义。在民族国家时代确立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区域都已经实现了国家化,国家成为最具文化和战略意义的地理区域,有着明确的疆域和主权,在国际社会较少争议,因此突出国别有利于人们对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知识共享。而把一些在地区事务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作为国别研究对象,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除了大国之外,很多地区还出现了自下而上的地区化趋势和自上而下的地区主义合作浪潮,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以区域和次区域为基础的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地区合作框架,对所在地区各项事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比如欧盟、东盟、非盟、南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欧亚经济联盟、集安组织、拉美共同市场、拉共体等,还有一些范围更小的区域合作形式比如澜湄合作机制等。这些区域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框架,在构建地区认同、激励地区合作与塑造地区偏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会促成地区文明的融合。因此,包括阿米塔夫·阿查亚、中国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在内的一些学者强调,应当把区域研究作为国别区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当然,在提及区域合作机制时,区域研究更强调把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区域内部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现象,通常被置于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的研究领域,而不被列为国别区域研究的范畴。这是国别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外交学之间的研究边界和学术分工。 在中文语境下,“国别”或“外国”、“区域”或“地区”之类的概念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可大可小。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社会各界,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有着多重含义,并不一定专指中国以外的知识建构。当下对国别区域研究的界定,完全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尤其是中国教育部近年来积极推动国别区域研究基地所采取的称呼,在英文上被翻译成“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据李晨阳的考察,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在名称使用上存在差异,反映了对不同侧重点的强调。比如清华大学成立国际与地区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2017年9月20日),将国际放到地区前面以突出国别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成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Institute of Area Studies,2018年4月12日),将区域放在国别前面以突出区域研究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国际区域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张蕴岭研究员)、“中国周边学”(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和“全球学”(暨南大学庄礼伟教授)等概念,分别突出其学科性、周边地区对中国的首要性和全覆盖性等。② 在国际学界,国别区域研究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比如2014年英国政府启动的“优秀研究框架”下的区域研究评审委员会,在申报指南中将国别区域研究定义为:“对世界上所有的区域以及在区域中居住或与之相关的群体的研究。”③根据这一定义,国别区域研究是一个变动的学术领域,涵盖但又不限于:非洲研究,美国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加拿大和美国及北美殖民地),亚洲研究(包括中亚、含中国的东北亚、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太平洋地区研究,欧洲研究(包括欧盟、俄罗斯和东欧及后苏联空间),中东研究(包括以色列和伊斯兰世界)以及这些地区和区域内种族与更广泛世界的互动,包括犹太人、穆斯林和其他移民族群。④从方法论上看,该机构认为对这些区域的历史、语言、文化、文学、宗教、媒体、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及区域间和全球化研究,均属于国别区域研究的范畴。美国学者阿兰·坦斯曼(Alan Tansman)对国别区域研究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这是一种在跨学科视野下认识、分析、诠释外国文化的事业。⑤大卫·桑顿(David Szanton)认为,“区域研究”是涵盖了不同领域和研究活动的学术家族,包括高强度的语言学习,用当地语言深入实地研究,密切关注当地的历史、观点、材料和诠释,紧紧依靠详细的观察、测试、阐释、批判、扎根理论,超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进行学科对话等。⑥很多学者在开展国别区域研究的时候,往往会聚焦一个或者几个相关国家,努力将其与更大的范围(比如所在的大洲)结合起来,以获得对该国别区域的整体性认知。英国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和艺术与人文学科研究理事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认为,国别区域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以国别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比如日本研究);二是以全球化为主题的区域研究(比如不同区域间的跨学科和比较研究);三是以重要问题为导向的区域研究(比如恐怖主义、民主等)。⑦尽管学界对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解各异,但均强调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地域性、整体性、学科性等特点,区别在于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