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立以降,历经一个世纪。它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懈求索、筚路蓝缕、风起云涌的历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接续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我革命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中,土地制度始终在变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眸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百年变迁,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伟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土地制度变迁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农地制度变迁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下按照一个什么样的轨迹创造演进的呢?马克思在《英国状况》中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②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③,“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④所以,我们必须让历史事实说话。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而可能是从许多条“溪流”汇集到一条思想“河流”中来的事实。因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此,梳理百年变迁史不能像翻流水账那样做,必须采取抓大放小、宜粗不宜细的“春秋”笔法,这就要求对事实的叙述和思想的提炼必须高度凝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演进 对于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进的讨论,虽然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分歧,但对这28年的艰辛探索与完善之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具有的极其伟大的意义,则有高度的共识。放在历史长河中看这28年的不懈探索,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一)早期土地理论的产生与政纲的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极简的会议决议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农地的权属问题,但是却将农地归为生产资料,并主张将其“归社会公有”。这虽然只是还相当模糊的“土地公有”理念,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并达成共识,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弥足珍贵的政治思想遗产。我们绝不能小觑那极短的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对其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打下今日江山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⑤而在那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土地就是农民的江山,农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江山,从而土地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 党的一大召开两个月后,在浙江萧山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就举起了“世界上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的大旗。农民的实践坚定了党的主张,1922年6月,党的二大首次将“没收军阀和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的政治主张写入了会议决议之中。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再次明确了“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寺庙土地并将其无偿分给农民”的政治主张。1925年的“十月扩大会议”则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土地政纲,即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实现“耕地农有”。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首个政策文件。一个月后,中共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明确提出,只有“耕地农有”,才能解除农民困苦,但是要实现“耕地农有”就必须让工农取得政权。这样,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地将土地问题与政权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了,正式将只有取得政权才能保证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政治主张公诸于世。这是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并且也是非常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政治主张,更是把中国共产党引向正确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政治主张。 (二)从“没收一切土地”到“区别对待”的转变 从1927年到19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立的,因此就不能不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没收土地”和“土地国有”是苏共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机器的情况下提出的,是苏联正在做的,是符合苏联实际的。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距离掌握国家政权机器还相当遥远,因此,“没收土地”和“土地国有”的主张只能是一个口号而已。特别是1927年共产国际的“五月紧急指示”敦促中共加快土地改革,武装夺取政权,导致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重大变化,中国革命进入了危机时期。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五大仍然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甲)无代价的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经过土地委员会,将此等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乙)属于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丙)革命军人现时已有的土地不没收”等三项原则,同时还提出“没收一切所谓公有的田地以及祠堂、学校、寺庙、外国教堂及农业公司的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此等没收的土地之管理,应付诸土地委员会”。⑥这些提法的产生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当时武汉国民党土地委员会已经提出了一个《解决土地问题的决议案》。该决议案提出要没收大地主的土地,而不主张没收小地主的土地。当时中共是出于争取国民党内拥护土地改革的左派,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而提出的一个“区别对待”的折中方案。现在看来,尽管这个纲领被搁置了,但它对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党内有关土地改革的指导意义是不可低估的。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