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21年正式宣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重要里程碑和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有几个重要关键节点:基本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92年,中国基本解决温饱,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实际上是中国基本解决温饱时的世界坐标。2000年,中国实现总体小康,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实际上是中国实现总体小康时的世界坐标。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这表明,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世界坐标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的世界坐标是什么?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此,学术界、理论界需要研究并给出明确判断和定位。 目前,学术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概念内涵、目标演进、发展历程、建成原因、成就概括和经验总结。 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2002)提出,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但是,事实上2020年实际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不仅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远远超过预期目标,所以不能作为真实标准。付卫红(2015)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统计监测研究。[4]不过,由于2015年还未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其测量结果只是具有阶段性意义。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2021)认为:“全面小康社会重要标志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范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最低门槛。”[5]任志江、刘雨薇、邓惠(2021)认为:“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阶段目标表述。”[6]查少刚(2013)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层次目标,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期目标,一个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7]任仕暄(2021)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8]任晓伟(2021)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基础。”[9]吴晓倩、李成恩和施建华(2021)认为:选取22项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综合评价分析。[10]虽然有综合得分,但是综合得分是个抽象综合概念,没有对应具体的可见指标。 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0410美元,而2019年世界银行高收入最低门槛人均国民收入12375美元,中国距离此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林毅夫(2018)认为:“中国将在2025年左右成为高收入国家”。[1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指出中国2025年才有可能成为高收入国家。[12]所以,世界银行的中等偏上收入(2010年已经达到)和高收入最低门槛(预计2025年才达到)不能用于定位中国共产党百年时全面小康社会的国际坐标,需要寻找新的标准来准确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世界坐标。现有研究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测量主要集中在国内坐标,缺乏国际坐标的度量和国际比较。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坐标对于准确认清中国的国际相对地位非常重要,本文先从小康社会概念形成及内涵演化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二、小康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 小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4]小康在此处表达的是百姓太劳苦,期望安康,反映的是百姓对生活安定的向往。对小康较早定义见于《礼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5]此处小康的大体意思是百姓富足安康,是古代华夏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宋代洪迈《夷坚志》:“久困于穷,冀以小康”。[6]此处表达百姓渴望摆脱贫穷,寄希望过上小康的理想生活状态。清代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7]因此,小康是中国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中国几千年来,这一理想的社会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小康”概念进入新中国国家决策层面,最早出现于邓小平对小康的表述。邓小平将小康的传统文化意蕴与时代意蕴相结合,并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融为一体,赋予了“小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阶段目标。使用“小康”来确定中国发展目标,既符合发展实际,也易为民众理解及支持。1978年,邓小平说:“到20世纪末,中国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此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7]邓小平的小康标准是百姓“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1981年邓小平说:“20世纪末,中国达到小康社会。”1982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在中央文件使用“小康”概念。1984年,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标准:“20世纪末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20世纪末要实现“小康水平”。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为中央文件正式明确“小康社会”概念。2000年,中国宣布实现“总体小康”,同时强调这种小康还只是不全面的小康。2002年,党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此,从“总体小康”上升到“全面小康”。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规划。[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