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4-0012-08 DOI:10.3969/j.issn.1672-0717.2021.04.0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及同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需要做出重要贡献,深化粤港澳高校合作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关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动。这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本文在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对其发展态势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据此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未来升级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理论认识与学术关注 (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理论认识 这里首先必须弄清楚何谓集群。集群(Clusters)一词通常指的是计算机的一项新技术,即一组相互独立的、通过高速网络互联的计算机,彼此构成了一个组,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而系统任务调度则是集群中的核心技术[1]。从这一界定中我们至少可归纳出集群所具有的一个视角和三个特征,即“成本—收益”的视角和整体关联性、个体多样性、管理一体性的特征。 基于集群的“成本—收益”视角,学者们将集群一词广泛应用于经济学中,尤其是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1990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集群”作为该书的核心理论概念之一,认为“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2](P序言Ⅱ)。在波特看来,集群是基于一个特定区域而言的概念。他还强调了这种集群现象与国际竞争力的成长之间的联系,认为“集群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2](P序言XIX),而且作用不容小觑,在实践中“又是引起变革的一种手段”[2](P序言XXII)。波特还提出了用产业集群一词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产业集群整体关联性来看,其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处在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向、后向、横向的产业联系。这既包括有形关联——市场关联、生产关联、技术关联、基础设施关联(财务、法律、人力资本等),也包括无形关联(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技巧和知识技能的共享)以及竞争性关联[3]。从产业集群个体多样性来看,由于网络刚性、功能同构、政府缺位及创新氛围缺失等原因,传统产业集群前向和后向的联系较强,但横向辐射和互动不足;与之相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集群具有更强的主体互动性和网络、知识的共享性,有利于促进集群个体多样性[4]。从产业集群管理一体性来看,产业集群不但要注重“聚集”,更要注重“联合”,需要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全方位、深层次协同管理。通过建立系统性的协同管理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群体决策机制,可使产业集群发挥最大的关联效应和协同效应[5]。 如果将集群一词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便是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从上面提到的集群的三个主要特征里,我们同样可以推演出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类似的以下特征:第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关注整体性,集中体现在其结构性关系上。如从宏观来看,有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布局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等。这个层面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需要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认识,比如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促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6]。第二,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同时又具有多样性特征,也就是说高等教育集群内部丰富多彩、个性纷呈。我们通常从宏观、微观意义上论及的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实际上表明的正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这种多样性特征。无论是何种集群(高等教育的集群或高校学科集群)皆如此,这也是由经济社会多样化、集群化的发展需求和当代科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在集群意义上的整体关联性与个体多样性的高度一致。第三,如何使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这种整体性与多样性形成一种内洽的机制,并达成高度一致,最终成为一个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有赖于管理的一体化,也就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要用系统思维来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而这一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便是一种整体关联性与个体多样性高度一致的“马赛克”式的图景。 (二)国际三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学术关注 如今,关于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学界重视。尤其是关于国际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其高等教育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因其区域地理情况与粤港澳大湾区更为接近,因此本文也更聚焦这部分的研究。较早如萨克森宁(Saxenian)对美国东西部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区进行系统调查后发现,旧金山湾区的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集群的兴起密不可分[7]。同样地,萨森(Sassen)在比较美国和日本湾区内外差异和竞争的情况下,强调创新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大学群和产业群之间合作,即促进知识创造部门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间互动[8]。道格拉斯(Douglas)的研究则指出:构建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以吸引全球范围内高端人才可成为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战略,旧金山湾区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并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9]。事实上,目前国际三大湾区布局比较完整的高校集群也可为此提供佐证。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之后,我国学者也愈发关注国际三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如有学者研究三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类型,认为旧金山湾区属于多中心互补式大学集群,纽约湾区属于“多中心+轴线”式大学集群,东京湾区属于“中心+边陲”式大学集群[10]。有学者认为,三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发展呈现出地理临近、组织临近、文化异质、规模效益、竞争优势明显、产教融合等特征[11]。还有研究从技术、地域和组织等多重逻辑与互动机制,探讨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崛起和发展奥秘[12]。整体而言,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湾区高等教育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等领域累积了较为翔实的研究成果。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既涉及集群内部的互补发展,又涉及与外部产业集群等诸要素的互动协调发展,更涉及区域各城市之间的角色定位与分工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也同样面临这些复杂的情况,亟须予以理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