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0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提出“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教育部“十四五”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反映出新时期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木桶理论启发我们,组织中的短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民办高等教育显然是一块不可忽视的“短板”。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持续做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工作”,凸显出民办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结构与质量的重要性,亟须补齐民办高等教育这一质量“短板”,深入剖析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结构特征,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助力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虽然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研究的热度不减,但民办高等教育结构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不多,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早在20世纪末,随着国家对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的鼓励和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有的学者便关注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提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当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多大比例?如何分配二者的规模?”等问题。纵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这一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近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规模进行预测,发现除欧盟外,世界民办高等教育的比例(5%剪除后的平均值,以2017年数据为例)为30.62%,OECD国家的比例为30.45%,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34.2%,高收入国家的比例30.81%①。 国外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能否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提供借鉴?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结构特征如何?尚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本研究以2003-2020年这一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和“内涵发展”阶段[1]55-60为例,全面分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各类指标,依据专家评议与咨询意见,同时参照《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网站等数据,多轮修订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规模结构、生源结构、区位结构、体制结构、专业结构的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评价指标,总结回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总体特征,探索新发展格局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办学规模与比例长期增长,已迈入增速放缓、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一方面,2003-2008年,我国民办高校规模快速扩大,有力助推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转型。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力不断释放,民办高校数量逐年增多,民办高校占普通高等高校的数量逐年上升,到2008年,民办高校比例接近1/3。(见图1)民办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既受到我国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影响,也是投资办学驱动下民办高校注重办学规模的必然结果。扩招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复苏进程加快,一起加入了规模扩张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的体量不断增大,有力满足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同时,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等新型办学模式陆续涌现,加快了我国高校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步伐,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更具活力。
图1 2003-2020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图 另一方面,2008年至今,民办高校的规模与比例基本稳定,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2008年至今,民办高校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8%~29%之间,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转型,即从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逐渐向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型。其中,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升级既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这一转型的必然结果。到2020年,我国民办本科高校与民办高职(专科)高校的数量大致相当,(见图2)民办本科高校的数量稍高于民办高职(专科)高校数量。除四川、河南、福建、重庆、北京等几地外,多数地区的民办高校以本科层次为主。
图2 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办本科和专科高校数量对比图
图3 2003-2020年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比例图 (二)在校生数量及比例稳中有升,生源结构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