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激发民办高校利用体制机制优势、突破内涵式发展瓶颈的核心路径。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60%以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类型更加多样化。为进一步保障民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的压力。限于资源经费、结构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公办高校难以单独应对。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阶段,推动民办高校从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覆盖度,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从“人人有学上”转变为“人人上好学”,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建设高水平学习型社会[1]。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推动以民间资金办学为主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运用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聚焦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对接新兴产业需求的能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实力,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水平。本文将从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基础、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基础入手,构建一个从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解释框架,为推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师资队伍从“拾遗红利”到“青椒红利” 民办高校建校之初,师资队伍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公办高校退休教师,来自公办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以及面向社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在客观上形成了民办高校教师人才的“拾遗红利”。高职称高资历的公办高校富余教师队伍,承担了大部分的主干课程和科研任务,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人群,并通过传、帮、带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保障了民办高校的基本办学水准。随着民办高校的演进和发展,这种师资人才队伍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第一,人才的拾遗红利基础逐渐消失。近年来公办高校开启提高质量的内涵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共识日益增强,追求教师价值最大化,注重返聘银发教师,富余的师资越来越少;同时民办高校之间聘用公办高校教师的竞争日益激烈,拾遗的成本越来越高。第二,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师资队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化趋势。“两头”是指60岁以上的公办高校离退休教师和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这是民办高校师资的主体。来自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的人事关系与民办高校并无关系,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通常将民办高校当作去更高平台的跳板,因此这两部分教师流动性强,稳定性弱。第三,知识结构及教学风格与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不匹配。一些兼职教师来自公办研究型高校,这部分高校与民办高校应用型导向的办学定位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各不相同,这些必然反映在兼职教师的教学中,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 随着生源规模渐趋稳定以及办学定位逐渐清晰,民办高校将重心转移到建设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实现从“拾遗红利”到“青椒红利”的转变。第一,青年教师人才潜力大,红利周期长。伴随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意欲从事学术职业的高学历人才群体逐年扩大,民办高校成为他们在高层次人才市场的理性选择之一。这一群体专业基础扎实,热情高,干劲足,可以成为民办高校长期发展的人才基础。第二,培育和引进并举,迅速壮大专任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专任教师及所占比例在过去10年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8-2018年,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由20.26万人增至32.43万人,占比由16.37%增至19.3%[2]。吸纳、培育应届毕业研究生,适当引进青年拔尖人才,达到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规模。第三,不断提升专任教师质量,稳定骨干队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科班出身的教师和行业企业界教师双向进修,造就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队伍及双师型队伍;持续提升教师薪酬水平,破解社会保险及退休养老保障不足等关键性难题,不断稳定队伍。目前,一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每年的流动率已低于5%。 二、模式上从后发借鉴到特色创新 我国民办高校在初步探索发展期,主要通过模仿借鉴公办高校及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发展特点和经验,实现高速发展。第一,借鉴国内公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举办之初,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在组织形式、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上主要采取移植的方式,借用公办高校的基本模式,管理上采用科层制式的组织方式,专业设置上以学科逻辑为主导,人才培养规格也偏向“厚基础”型。第二,借鉴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作为“新事物”,办学体制机制与公办高校不同,在许多领域出现了教育行政管理者和举办者都尚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国外私立高校创办较早、历史较长、办学质量较高,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模式,常成为民办高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突破办学瓶颈的借鉴对象,包括其多元的办学模式、经费筹措渠道、内部法人治理模式、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与市场互动的有效做法。第三,借鉴模式的适应性逐步递减。民办高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借鉴的后发优势;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借鉴模式不再适应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境遇,比如由于外部诉求差异,民办高校无法像国外私立高校那样采取不过多考虑学生承受力的学费定价模式,从公办高校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对接“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