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866/j.cnki.cjxs.2021.03.006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文化和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交织的发展态势。大众文化凭借着大众传媒、消费社会的出现逐步建立起了优势地位,并冲击着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加剧了这一领域的冲突和革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文学观念随之产生了新变,网络批评也应运而生。网络媒介凭借着自身无比的自由与包容,成为上述这些文化形态的冲突、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网络批评与生俱来就带着这些印记。但是不论这种冲突如何演变,人作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谈到: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① 在刘勰看来,每一个创作主体都有各自的特色,正是创作主体才、气、学、习的鲜明特色,构成文苑笔区的波诡云谲。当下,网络赋予了网民极大的自由和权力,不论你是屌丝,还是大V,不论你有啥古灵精怪的想法,或天马行空的构思,只要你有发声的意愿,下一秒你的思想就会在网络中广而告之。2021年春节后,一个看似简单的网络批评在豆瓣上掀起了一场数万人的大争论,连新华网、腾讯网、搜狐网、《南方周末》等都先后加入其中。豆瓣用户高同学是北京某高校一名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阅读某大V学者韩某翻译的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休战》后,给了此书两星的差评,并称此译本“糟蹋了作者的作品”。另一大V为韩某抱不平,主动联系高同学所读大学,称高同学以“毁谤和捏造事实的形式”攻击译者,要求学校介入。经学校“教导”后,高同学公开发表道歉声明。随后此事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愤怒的网友认为这是学界大V仗势欺人,于是自发在该书的评分栏下掀起了“一星运动”,导致该书评分迅速下降,相关学者的其他作品也遭到波及。一星还是五星,这是一个简单的批评现象么?一时间引起热议。屌丝和大V这两大网络主体似乎也成了水火不容的对立群体,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指出: 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对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至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并且为其改变。② 当下网络文化的兴起、遽变和冲突,无疑验证了麦克卢汉的先见之明。如今,网络已经“一网打尽天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也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谭德晶对此指出:“网络对于文学批评比对于文学本身来说,更具有根本的革命的意义。”③屌丝和大V这两大网络主体,或许正是当下文化转型最直接的见证者,也是网络话语权的博弈者与兼和者。 一、“屌丝”与“大V”:语义索源 “屌”字出现较晚,在《康熙字典》中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男子的外生殖器,《字汇》:丁了切,貂上声。男子阴。《正字通》:此为方俗语,史传皆作势。其二指的是骂人的白话,大概相当于“我靠”之类。“丝”的出现比“屌”早,甲骨文写作“
”,大意是
(蚕线)+
(蚕线),像两根打了结的蚕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上端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下端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上端的
写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下端的
写成
。“屌”与“丝”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生僻词,其产生时间已不可考。“屌丝”作为网络热词,也写作“吊丝”“吊死”“叼丝”等,产生于2011年,源自百度贴吧上一方给另一方起的专属绰号。它很快火爆了整个网络,以“屌丝”自居的人越来越多并乐此不疲,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其意义略带戏谑和恶搞,但没有明显的讽刺意义,与近代“屌”这个颇具诋毁的意思不同。“屌丝”成为热词固然跟网络科技的发展有关,但更是社会现状的集中反映。“屌丝”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人作用的结果,而是一个社会集团共同的认知,其社会效应也是明显的:首先,在文化创新方面,屌丝文化催生了大量新词,如“逆袭”“白富美”“土肥圆”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语。其次,在市场经济方面,屌丝文化迅速占领各大文化市场,包括流行网络小说《极品全能屌丝》、影视剧《屌丝人士》等。再次,在社会现状反映方面,屌丝文化反映了广大社会底层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偏低,幸福指数有待提升的现实。海德格尔曾说:“人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就是人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④“屌丝”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