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1)01-0105-10 文学经典的魅力体现为,它们具有几近无限被阐释的可能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员走进解读它们的行列中,贡呈出无数的正读与误读、卓见与曲解,藉此,经典的生命得以绵延不绝。鲁迅的创作和翻译作品,大多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对它们百余年的解读与再解读,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也从鲁迅文本的阐释史,得以窥探百余年来国人的思想焦点和精神状态的变迁脉络。 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早期(1902-1906)开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初试莺啼的声音并非完全符合音律,他初入译坛的步履显得踉踉跄跄。经过艰难探索,他的译作摆脱了初出茅庐时思想和译法上的局限,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翻译的奠基者和引路人。回到20世纪初的时代语境,对青年鲁迅的译作进行重释工作,对鲁迅的文学起点进行再凝视,这一切对于鲁迅研究和近现代文学研究,都有着历史再定位的意义。 学术界对鲁迅留日早期翻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这些译作对原文的大幅度改译,以及这些译作翻译技术的不成熟状态。但鲁迅并非直接从所译原作的欧洲语言文本来翻译,而是借助日语译本转译,因此对鲁迅译作与原作的对比研究因缺乏多次转译译本材料而难以落实和深入进行下去。具体到鲁迅留日早期翻译的代表作《月界旅行》,学术界人士知悉鲁迅是借助井上勤日语译本转译法国凡尔纳的原作,但是一直不确定井上勤是借助哪个英语译本来转译凡尔纳的法文小说。 笔者近期找到了井上勤依据的英语译本,藉此建立了从凡尔纳原作经由英、日转译本到鲁迅中译本步步推演的实在关系。具体来说,本文将围绕《月界旅行》的几个思想命题,对这部小说的法语原作、英语转译本、日语转译本和鲁迅中译本进行对照,试图在实证基础上展现鲁迅早期译作的翻译生态,揭示鲁迅留日早期翻译作品的思想和翻译方面的局限,以及他在随后几年对留日早期翻译的超越轨迹,并以鲁迅留日早期译作的再阐释为例,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与文本进行再解读。 本文的创新体现为,首次确定了《月界旅行》日语转译本所依据的英语译本的定本,寻找到了从凡尔纳小说法语原作到英语转译本,再到日语转译本,最后到鲁迅中译本的清晰翻译路径。从此,对法语原作、英日转译本和鲁迅中译本的对读和阐释,就有了切实的翻译证据链条。 一、鲁迅留日早期翻译工作的文化语境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清政府向日本派遣了多批次的留学生。众多留学生长期在日本学习和生活,掌握了日语或者其他外语,成为近代中国翻译界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苏曼殊、鲁迅、周作人、夏丏尊、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翻译家。梁启超1897年的《论译书》主张借助日语来翻译西方书籍,他认为日语比西方语言容易掌握,有以下便利:“音少,一也;音皆中之所有,无棘剌扞格之音,二也;文法疏阔,三也;名物象事,多与中土相同,四也;汉文居十、六七,五也。”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确有不少译者借助日语来翻译西方书籍,日本和日语成为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鲁迅正是借助日语和在日本所学的德语,译介了大量俄苏、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日语成为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汲取外国文学营养的重要中介。 1902年4月起,鲁迅在扶桑古国度过了7年多的留学生活。他先入弘文学院研习日语两年,后入仙台医专学医并修习德语课程。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的课程表,第一学年每周有8节德语课程,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每周有德语课4节,鲁迅在仙台医专一年半共计上德语课400小时,这为他后来借助德语译介外国文学夯实了语言基础。②自然,鲁迅的日语学习和实践条件更为优胜,这使得他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日语来翻译和写作。 翻译是把外语文献译为本国语文的实践,外语文献是翻译工作的源起和依据。留日时期的鲁迅从留学官费中省出钱来,购买外文书籍用作翻译材料。据周作人的回忆,当时留学日本官费生获得清政府的经费分作三等:“但留学经费实在也很少,进国立大学的每年才有五百日圆,专门高校则四百五十,别的学校一律四百圆,一个月领得三十三圆,实在是很拮据的……”③留日学生每月领33日元官费,生活真的很拮据么?1901年,当时的留学生领袖、五四时期北洋政府3位“卖国贼”部长之一的章宗祥编纂的《日本游学指南》列出了20世纪初留日学费、食宿费、购买书纸笔墨和其他杂费的总费用:每月13—18日元,每年150—200日元。④可见,周作人说他和鲁迅的留学生活很拮据的说法有些夸张。事实上,鲁迅的留日生活并不算困窘,他每月可以从官费中拿出十几元用来购书,为自己的翻译事业积攒文献。 为了获得翻译资料,鲁迅不断走进书店去寻觅、购买外文书籍。鲁迅与挚友许寿裳常常一道逛东京的书店,“只要囊中有钱,便不惜‘孤注一掷’,每每弄得怀里空空而归,相对叹道:‘又落穷了!’”⑤鲁迅在长期的阅读和淘书实践中建立起了收集、购买德文书籍的渠道:从旧书店买来德文杂志从中掌握书籍出版信息——从出版信息中找到所需的德文书——通过东京的丸善书店向德国订购所需的书籍——两三个月后收到德国寄到丸善书店的书籍。⑥鲁迅正是通过这条购书渠道,积累和阅读了他日后翻译外国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文学所需的大量文献。到晚年,鲁迅在回顾自己和20世纪初的留学生群体广泛阅读和接受外国文学状况时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