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男女情侣,往往会有一种类型化的称名方式,比如在唐宋词中,出现比较多的就是檀郎和谢娘。当然,这里说檀郎和谢娘也只是一种代表性的说法,实际诗词中的男性情侣也可能是阮郎或萧郎,女性也可能是萧娘或秋娘。在古典诗词中,尤其是在唐宋词中,因为伤春、伤别已成为基本主题,这种檀郎与谢娘的对应关系亦成为固定搭配。生活中本是赵、钱、孙、李,常用姓氏不下百数,可是在诗词中成双作对出现的往往是檀郎与谢娘。如果说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李雷与韩梅梅不过是教材编者偶然杜撰的结果,而檀郎与谢娘的出现却是在长期的诗词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此的不约而同,如此的高频率出现,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词学现象了。 关于文学中的类名现象,前辈学者曾经作过探讨。一般来说,我们把生活中实有人物的名字称为专名,而把文学作品中那种类型化的人物名字称为类名。现代学者中,顾颉刚称为私名与通名,许地山则称为私名与类名。顾颉刚在谈到孟姜女的名字由来时说:“当时齐国必有一女子,名唤孟姜,生得十分美貌。因为她的美的名望大了,所以私名变成了通名,凡是美女都被称为孟姜。正如西施是一个私名,但因为她极美,足为一切美女的代表,所以这二字就成为美女的通名。”①这里所用的私名与通名,本为逻辑学概念,但各人理解亦有不同。比如许地山曾经著文谈中国古典戏曲与梵剧之区别,其中云:“中国剧本对于互相称谓底方法也略有一定,如‘员外’、‘相公’、‘小姐’、‘主上’等,为通名;私名,则老者常名‘大年’,婢女名为‘梅香’、‘春梅’,役人名为‘张千’之类都是。”②这是许地山的理解。而在我们看来,私名指具体人的名字,通名指类型化的名字。古典戏曲中婢女多叫“梅香”,役人多叫“张千”,此正是通名或类名,而“员外”“相公”则只是身份称谓而非人名了。 一、溯源:孟姜与罗敷 为了对古典诗词中类名现象的来龙去脉有所积累,让我们暂时搁置唐宋词中的檀郎与谢娘,先从早期类名现象的发生说起。首先进入我们考察视野的,是先秦时期的美女孟姜。 一提到孟姜,人们首先会想到孟姜女的传说,想到万杞梁,想到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悲情故事。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流传极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的顾颉刚、魏建功、刘半农、郑振铎等一批知名学者都对孟姜女故事作过研究,所以在大小文化或雅俗文学的两个层面,都会熟知这个古老而哀怨的故事。实际上,虽然同样叫孟姜,《诗经》中的美女孟姜,和传说中的杞梁妻孟姜,其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一个是诗性文化中抒情的、唯美的美女形象,一个是叙事文学中世俗的传奇故事中的悲剧人物。从文学形象的产生年代来看,诗中的美女孟姜出现在春秋时代,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宋时期。这就是说,诗歌中的孟姜和传说中的孟姜不仅分属于两种文化,在产生年代上前后相差也有近二千年之久了。 孟姜在《诗经》中出现有两处。一是《诗经·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③另一处是《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④。这两首诗都是爱情歌曲,背景都在中原一带。在《诗经》十五国风中,鄘、邶、卫三国同属一个地区,即原来殷商的首都地区,在今河南安阳、开封一带。所以本为鄘风,故事的发生地却在卫国。诗中之沫为卫国城邑,桑中、上宫与淇水亦均在卫国,即今河南淇县一带。因为姜为齐国贵族之姓,所以历来解读《桑中》篇者,都意识到这里可能存在某种问题,即齐国的贵族女子,何以会千里迢迢跑到卫国去与情人约会?其实不仅是孟姜,孟弋也有问题。据钱大昕考证:“《诗》‘美孟弋矣’,弋即姒。”⑤姒为莒国贵族之姓,莒国在今山东的东南部,跑到卫国也不容易。只有庸为卫国贵族之姓。顾颉刚《古史辨》就说:“是否这三国的贵族女子会得同恋一个男子,同到卫国的桑中和上宫去约会,同到淇水之上去送情郎?这似乎是不会有的事实。”⑥事实上岂止是不会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简单地说,姜就是美女的合体字,孟姜就是美女的通名或类名,一定要说孟姜为齐国的贵族之女,就和后人斤斤于考证谢娘就是指谢道韫或谢秋娘一样,同样犯了胶柱鼓瑟之病。比较通达的解释见于朱自清的《中国歌谣》,他说:“我以为这三个女子的名字,确实只是为了押韵的关系……那三个名字,或者只有一个是真的,或者全不是真的——他用了三个理想的大家小姐的名字,许只是‘代表他心目中的一个女子’。”⑦《桑中》三段,从韵部来看,唐、乡、姜为阳部;麦、北、弋为职部;葑、东、鄘为东部,所以朱自清说这三个女子的取名是出于押韵考虑,是可信的。但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诗经》重叠复沓的章法背景下,总是第一次(第一段)出现的字面出于主动选择而具有实际意义,以下各章的用字才是出于随宜趁韵之变化。因此孟姜、孟弋、孟庸三个名字,只有孟姜是既定而不可改易的,而孟弋、孟庸则是随韵部生发出来的。可以是孟弋、孟庸,也可以是孟姬、孟芊、孟嫣、孟姚等先秦古姓。因为都是以声为用,随韵转移,根本不用考虑何姓属何国以及道里方域等问题。 孟姜之所以会成为早期美女的类名,清代的《诗经》学者姚际恒给出了一种解释。其《诗经通论》卷5《有女同车》揣度曰:“是必当时齐国有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⑧博闻而好辩的顾颉刚对此甚表赞同。他说:“这话甚为可信。依他的解释,当时齐国必有一女子,名唤孟姜,生得十分美貌。因为她的美的名望大了,所以私名变成了通名,凡是美女都被称为孟姜。正如西施是一个私名,但因为她极美,足为一切美女的代表,所以这二字就成为美女的通名。”⑨这虽然只是一种揣测之词,却不失为一种合乎情理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