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911,D7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49(2021)02-0042-22 天主教长期在巴西宗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来却愈发受到基督教福音派的冲击挑战。该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①,巴西天主教徒数量自有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在2000-2010年间下降1.3%,占总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91.8%跌至2010年的64.6%;与之相对,巴西福音派发展迅猛,是该国近年来势头最盛的宗教群体,其信徒数量在2000-2010年间增长61.4%,占总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5.2%升至2010年的22.2%(见图1)。根据巴西民调机构Datafolha于2020年1月发布的数据,福音派信徒占该国总人口比重已达31%,天主教徒占比则降至50%。②皮尤研究中心、“拉美晴雨表”等调查机构的数据均印证了巴西宗教领域的这一变化趋势。③有学者认为,若该趋势得以延续,巴西福音派与天主教信徒数量将在2030年持平。④此外,根据民调机构Datafolha于2016年年末进行的统计,该国44%的福音派信徒为天主教徒改宗而来。⑤英国宗教社会学家保罗·弗雷斯顿(Paul Freston)在其著作中亦提到,拉美福音派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以天主教徒数量下降为代价的。⑥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福音派的影响并不限于宗教、文化领域,部分福音派教会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使得该宗教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屡次在关键时刻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2016年弹劾时任总统罗塞夫及2018年博索纳罗当选总统的过程中,福音派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学者曾指出,“巴西一直是宗教性国家”,“难以在该国的宗教、政治间划分清晰的边界”。⑦这一政治、文化传统为巴西福音派介入和参与政治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图1 1940-2010年天主教及福音派信徒占巴西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https://www.ibge.gov.br/.[2020-01-13] 鉴于巴西福音派在政治上日趋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将对该宗教群体的崛起过程、参政形式、政策主张、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以对巴西部分群体的政治行为及该国政局走向形成更清晰、准确的把握。 一 巴西福音派的发展历程 自16世纪欧洲新教徒首次踏足巴西以来的数百年发展历程中,多个福音派教会逐渐本土化,并于20世纪中后期依托巴西现代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中下阶层迅速扩张,成为该国宗教领域毋庸置疑的主角之一。 (一)新教的传入及五旬节运动的推进 世界范围内,学者们对于福音派的定义、分类并不完全一致。在巴西,福音派主要包括卫理公会、路德宗、长老宗、浸礼宗等传统新教宗派(Evangélicas de
)及五旬节派(Evangélicas de Origem Pentecostal)。其中,五旬节派在巴西福音派中信众最多、影响力最大。不同于天主教,新教将《圣经》作为最高信仰准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五旬节派则在遵循新教传统教义的基础上,更强调圣灵恩赐,即圣灵会降临在虔诚的信徒身上,赋予其预言、说方言、治愈疾病等能力。⑧五旬节派通常更受中下层民众欢迎,并与天主教保守派及其他保守的政治势力站在同一阵线。16世纪,欧洲新教徒首次踏足巴西。19世纪,卫理公会、路德宗、长老宗等多个新教宗派均在巴西建立了教会,真正在该国扎下根来。直至20世纪上半叶,巴西福音派均以传统新教宗派为主,其信徒多为外国移民,且大都来自中上阶层,覆盖面有限,影响力不及天主教。⑨20世纪初,发轫于美国社会底层的五旬节运动蔓延至巴西。20世纪下半叶起,巴西五旬节派依托弱势群体迅速发展壮大,逐渐在该国福音派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天主教在巴西的优势地位,现已成为巴西政治、社会、宗教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保罗·弗雷斯顿将20世纪五旬节派在巴西的扩张分为三波浪潮:第一波始于20世纪头10年,以欧洲裔美国人创立的巴西基督教会(1910年成立)、神召会(1911年成立)为代表,强调以说方言为标志的圣灵洗礼,但受众有限;第二波始于50年代,以美国人创立的四方福音教会(1951年成立)、巴西人创立的巴西基督五旬节教会(1955年成立)及“上帝就是爱”五旬节教会(1962年成立)为代表,强调圣灵洗礼、神迹医治、驱魔,注重在电影院、体育场等世俗场所传播宗教信息,并首次尝试以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教,信徒数量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且源于美国的巴西五旬节派逐渐本土化。四方福音教会之后,再无外国教会能在该国有重大发展,许多原为外国人创立的大型教会也逐渐为巴西人掌控;第三波始于70年代末,以神国普世教会(1977年成立)为代表。⑩有学者认为,第三波浪潮中成立的教会在神学主张及组织管理模式上均有别于传统五旬节派,例如,尤为推崇“成功神学”、采用企业化组织结构等,遂称其为“新五旬节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