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21)03-0097-37 当下,话语(discourse)在领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领土争端不仅是有形利益和物质力量之争,也是话语权(discursive right)和话语力(discursive power)的较量。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梵·迪克(Teun A.van Dijk)等哲学家认为,话语建构是生成权力(power)和实现操控(manipulation)的主要途径。①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国家间围绕争议领土发生的冲突或妥协,很大程度上也是话语建构的产物:各国都有意通过话语塑造共识,为各自的领土主张提供合法性、凝聚民族身份认同、对领土问题进行安全化或去安全化操作。② “固有领土”(inherent territory)③是在东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特有话语现象,这一概念对现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延续至今。④二战后最早将“固有领土论”引入国家政治领域并应用于外交谈判场合的东亚国家是日本,当时“固有领土”(日语为“固有の領土”)一词被用来指称二战后日苏(俄)存在争议的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苏联/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为行文方便以下称“北方四岛”)。⑤起初,“固有”一词被用以说明齿舞、色丹两岛是“北海道的固有岛屿”,但出于“四岛返还”的外交目的,在日本政府的话语建构中,开始将包括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四岛在内的南千岛群岛(后被日本称为“北方领土”)描述为“日本的固有领土”;而后,“固有领土”这一概念又被扩大应用于日韩竹岛/独岛(日本称“竹岛”,韩国称“独岛”,为行文方便以下称“竹岛”)问题和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中。经过70多年的话语建构、话语扩散、话语绑定,“固有领土论”演变为日本领土政策的统一话术。截至目前,日本在现存的三个领土争端中仍使用“固有领土”一词,但由于其领土攫取的不光彩历史和领土主张的不充分依据,这三个日本所声称的“固有领土”都在不同程度上“名不副实”。日本为维护所谓的“固有领土论”,不得不建构出一套基于“自古以来”(since time immemorial)和“无主地先占(occupation of terra nullius)+实效支配(effective control)”两种逻辑的法理依据,在三个领土争端中奉行“三重标准”。通过考察“固有领土论”在北方四岛问题中的产生与演进过程、对比“固有领土”一词在不同领土争端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可知,日本的“固有领土论”是在冷战环境下,日本政治家和民间团体出于诸多政治、外交因素的考量,有意建构的一套政治话语,主要服务于日本政府的战后领土主张,既有一定的东亚语言文化特色,又带有浓厚的东西方冷战政治色彩。⑥研究日本“固有领土论”的话语建构,分析其利弊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固有领土论”的含义与演进 在日本的政治话语中,“固有领土”一词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成熟于60年代,原本是日苏(俄)北方四岛争端的“专属词汇”,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多个有争议的日本领土问题。仔细推敲“固有领土”的含义,追溯该词在日本作为政治术语的起源与发展,对照日本官方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可发现,北方四岛、竹岛、钓鱼岛这三个有争议领土的历史与现状都不同程度地与日本所坚持的“固有领土论”格格不入。 (一)“固有领土”的定义 基于主权国家的领土概念,“固有领土”应是在法理上属于某国管辖的“国土”。日本官方目前对“固有领土”的定义为“从未成为过别国领土的领土”。⑦这一拗口的定义并非一开始就语义明确,而是在“固有领土”一词出现至少半个世纪后才被日本政府以回复质询的方式间接确立。尽管“固有领土”一词在日本的政治话语中非常流行,但这个有致命缺陷的概念从诞生之初便饱受争议,对日本式“固有领土论”的诟病也一直存在于日本政界、学界。 日本在1993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经济辞典》中,由“北方领土问题”泰斗木村泛撰写的“固有领土”条目对该词做了这样的解释:“在成为日本领土以前,从未成为过外国领土的领土。”此后日本官方对“固有领土”的说明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辞典释义。⑧2005年10月28日,与“北方领土问题”有紧密关联的众议员铃木宗男(北海道区域政党“新党大地”党首)向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公开质询书,询问与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相关的国际法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即为“固有领土的定义是什么”。11月4日,小泉政府回复质询,答复为:“一般来说,政府在表示一次也不曾成为别国领土的领土时,会使用‘固有领土’一词。”⑨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回应“固有领土”的确切定义。 “固有领土”一词在二战后初期便出现在日本的政治话语中,然而,日本政府并没有在“固有领土”出现和流行之初就确立该词的标准定义,而是一直模糊地使用这一话语并拓展其使用范围,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2005年才间接给出官方定义。“固有领土”一词也由此招致大量批评质疑,甚至出现诸多自相矛盾的语用现象。首先,2005年以前日本政府对“固有领土”的解读始终是含混不清的。例如,1969年有议员提问“固有领土”在法律上的意思是什么,时任内阁法制局局长高过正己闪烁其词:“我认为‘固有领土’这一概念的意思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用日语做进一步解释。”⑩其次,日本政府曾承认“固有领土”缺乏法律意义,这与日本现行的主张自相矛盾。例如,1969年外务省条约局局长佐藤正二曾说,“‘固有领土’虽然不是法律概念,但如果用‘始终属于日本’这种方式看,择捉、国后、齿舞、色丹四岛自然属于日本固有领土之列”。(11)再如,2002年日本共产党议员松本善明曾在国会两度批判“固有领土论”的法律效力,并以现今波兰的领土有1/3曾是德国的“固有领土”为据,指出“固有领土论”在现代国际谈判中效力很弱,无法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法理。(12)最后,即使在2005年确立了官方定义后,“固有领土”的确切含义也并不为日本人普遍所知。例如,2006年和2011年仍有议员在国会询问“固有领土”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政府相关回答者只是简单重复了2005年小泉内阁给出的定义。(13)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月12日,议员渡边周向时任外务大臣河野太郎提问“固有领土”的定义是什么,河野的回答却是“拥有主权的领土”。对此,渡边提醒称,根据2005年小泉内阁的答辩书,日本政府给出的定义应为“从未成为过别国领土的领土”,这是“基础性的问题”。而河野竟说:“由于没有提前通知,我目前尚未确认答辩书的内容,因此我稍后再做答复。”(14)由此可见,即便是日本的政治精英(包括国会议员和外交事务的直接领导者——外务大臣),都不了解或不敢承认日本政府于2005年确立的“固有领土”的官方定义,(15)遑论日本大众。(更讽刺的是,2005年受理铃木宗男对小泉内阁“固有领土”定义质询的,正是河野太郎的父亲、时任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