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格局的百年变迁与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是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关键变量。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依据各自实力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经济格局、政治格局与军事格局等。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规律会引起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快速的变化,由此引起世界格局变化与国际秩序发生动荡和重构。 世界格局既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客观观照,也是人们的主观认知和塑造。自从1918-1922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出版《西方世界的衰落》以来,有关西方的没落与东方的复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今天,世界格局百年大变局就是指1918年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权势顶峰逐渐衰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逐渐兴起的百年变化。实际上,自从1910年西方对世界的控制权力达到顶峰之后,“西方的衰落”一直是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主题。① 但是,西方的衰落并不是直线型的过程,而是呈现不规则并带有间歇和反复。近百年中世界格局经历了几次巨大变迁。 (一)从1918年美英法首脑确立的凡尔赛体系到1945年美苏英首脑确立的雅尔塔体系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持西方世界百年和平的1815年维也纳体系瓦解。尽管美英法首脑伍德罗·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安排了战后世界秩序,确立了凡尔赛体系,但德国战败,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解体,诞生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和一些中东欧民族国家,世界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民族解放运动等新兴政治力量,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缺口。所以,斯宾格勒敏锐地观察到西方世界开始衰落的进程。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8年战争,欧洲资本主义强国两败俱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以欧洲列强及其殖民地体系为核心的世界体系最终瓦解,横行全球200多年的大英帝国霸权寿终正寝。世界经济重心毫无悬念地从欧洲转移到大西洋彼岸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GDP占全球的56%,工业产值占到全球的40%以上,黄金储备占全球的75%,钢铁产量占全球的63.9%,石油产量占全球的70%,美国商品占全球消费品市场的50%。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遭遇巨大牺牲,但政治军事实力空前增强,与美国共同主导了战后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一些加入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一些加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世界格局形成美苏两大集团的竞争与对抗的两极体系。这两极体系中各自存在“中心—外围”结构,形成国际生产分工的层次性。军事上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经济上形成关贸总协定(GATT)与经互会两大经济集团。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阵营竞争最激烈的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迅速,1950-198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比重从12%上升到20%;国民收入从相当于美国的31%上升到67%。1974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此时信心满满,勃列日涅夫拒绝苏联学者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建议,在国际上急于战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两大阵营竞争中采取积极攻势,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苏联雄踞欧亚大陆世界岛的枢纽国的位置,控制着中东欧地区、中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等广阔空间。根据麦金德地缘政治理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③且当时苏联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还颇具吸引力。与此同时,西方阵营除东亚的日本外则陷入经济停滞、物价飞涨、失业率高企和国内抗议浪潮四起的经济滞胀危机。西方衰落与东方复兴看似壁垒分明,那时美国与西方世界衰落的论调颇为流行。因此,20世纪70年代美苏战略竞争的冷战时代,没有理由不认为世界未来掌握在苏联手中。 然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自由化改革,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克服凯恩斯主义造成的社会经济弊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则因拒绝改革而出现体制僵化、物资短缺,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东欧学者提出的短缺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吸取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后恢复生机。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纷纷超过苏联,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第2位跌落到第5位,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④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两德”重新统一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雅尔塔体系开始松动,苏东阵营开始解体。1991年9月,苏联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独联体取代苏联,苏联东欧集团迅速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瓦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力更是一落千丈,现在几乎不及中国的广东省。美苏的竞争推动世界经济重心继续向东亚的移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朝鲜战争特需以及其后的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浪潮中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1983年,美国与西太平洋12个伙伴的贸易首次超过与大西洋欧盟伙伴的贸易(260亿美元),世界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欧洲人惊呼太平洋挑战和太平洋世纪的到来。⑤ (二)从冷战结束后美国独霸的新自由主义秩序向世界多极化发展 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世界冷战两极体系结束,世界形成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体系。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相继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寻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统一市场真正形成。新自由主义在世界甚为流行,东亚新兴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以及拉丁美洲的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完成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被称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国进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开放,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美国认为中国在50年内不会构成其威胁,支持中国加入WTO。苏联东欧剧变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西方世界悲观情绪一扫而光。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历史的终结》,断言世界将走向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的自由秩序。⑥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加入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成为自由主义秩序的受益者,推动世界格局发生百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塞缪尔·亨廷顿感慨: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权力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落(塞缪尔·亨廷顿,1996)。塞缪尔·亨廷顿预测:从1920年到21世纪20年代,即距达到顶峰100年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世界版图将从顶峰时期的49%下降为24%,世界人口的48%下降为10%和社会动员人口的15%—20%,世界经济产值的70%下降为30%左右,制造业产值的84%下降为25%,以及全球兵力的45%下降为不到10%。⑦尽管亨廷顿认为西方民主政体具有较强的纠错和恢复能力,但还是对西方文明的衰落充满忧虑,因此他对西方经济实力进行了很悲观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