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萎缩的武侠 世界华文武侠小说在20世纪众多名家的耕耘之下,累积了庞大的资产,以及可怕的阴影。吸引最多评论文字和大众读者的金庸(1924-2018),绝对是头号阴影,暂且不论他成功塑造了多少经典人物,光是他创立的江湖结构和武学系统,已成为整个华文武侠世界深具统治性分量的基本常识,在其后诞生的武侠故事,大都免不了带上几分金庸的武侠基因。然而大家都却忘了金庸身上源自还珠楼主等民国武侠前辈的基因,仿佛他是“武侠大宇宙”之原创。“金庸印象”没有承先,只有启后。 对任何一位怀抱着远大目标的武侠小说作家而言,前驱阴影即是一种遗传性的病痛,一种魔咒般的影响焦虑。没有人喜欢被发现或印证出自己身上的金庸基因,除非他甘心成为大师的影子,或者很投机地借“金庸第二”“后金庸”“X版金庸”作为一夕成名的终南捷径。真正的强者必须创造并命名自己的“武侠小宇宙”,使之成为后人的阴影。 读者不会想这么多。尤其对21世纪台湾新一代的武侠读者来说,一切都很简单,没有人在意隐藏在书卷或计算机屏幕背后的百年武侠谱系,有些人读过金庸,有更少的一些人读过古龙,所谓“读过”其实就是蜻蜓点水,不全面也不深入。在学界和传媒的双轨导引下,金庸在近十年来俨然成为华文武侠小说的“指标读物”,他遮蔽了前辈、同辈和后晚辈,读过金庸即等于读过武侠小说。这说法有点夸张,但在这个武侠式微的年代,读武侠的台湾年轻的网络世代读者没有想象中的多,他们读金庸跟戏剧影视文化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再三翻拍的金庸剧,诱使年轻一代的台湾读者去追读一两部原著,然后打住。事实上,他们更投入的读物是网络连载的大陆玄幻修真小说,那才是他们的时代读物,①一如我辈年少时在报章上读连载的武侠小说。金庸不是一座大山,对台湾的网络世代读者来说,金庸更像一道门,打开了,窥一眼,便止步于此。 尝试改变这个困境的是“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2005-2014,共十届)。这项大奖首奖100万新台币,是史上最高奖金的武侠小说奖。②它改变了21世纪华文武侠小说的形貌,首推“单卷式”的长篇(15万—30万字)。征文办法改变了民国以来武侠小说的叙事长度,“一本讲完”的故事架构更接近电影而不是影剧,有部分作家改以单元化的系列性故事来写作,譬如赵晨光(1981-)的《浩然剑》(2007)、黄健(1966-)的《王雨烟》(2008)、沈默(1976-)的《谁是虚空(王)》(2009)。在十届次的得主当中,沈默的得奖次数最多,③系列创作的完成度和质量最突出,他在“温武大赏”底下创作的《大虚空记五部曲》,成为21世纪初台湾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 二、突围而出的两路异军 沈默武侠的登场,是一个必然。20世纪华文武侠小说从平江不肖生(1889-1957)一路交棒到黄易(1952-2017),历经80年的刀光剑影,很多元素和概念都发展到尽头,黄易的《穿越》下启21世纪中国内地网络武侠与玄幻修真小说,至于他独创的《破碎虚空》,也可以视为飞升之一道。被金、梁、古、温、黄五大家穷尽之后的武侠小说,可谓内力枯竭,再难一战。后来者,不得不进行大变革。 在这一波的革命浪潮里,首推香港小说家乔靖夫(1969-),他以“狼派”的实战武斗风格撰写《武道狂之诗》,绝对是近20年来最强的武侠巨著,在台港地区的能见度很高,由于此书没有在网络每日连载,不符合内地读者的阅读形态,故其影响力没有扩张开来。第二人即是沈默,以魔幻写实笔调写下《天敌》的台湾武侠强者,武侠圈子里的行家都知道他。 乔靖夫对金庸的江湖结构进行了深层的颠覆,全面改造了武当派的人物特质和武学精神,毅然舍弃金庸惯用的——屡获奇遇又巧得神功——跃进型成长模式,让主要角色在实战的成败与伤痛中焠炼,提升,进而打造出血肉真实、劲道与动感十足的狼派武风,已成一家之言。乔靖夫对武侠人物在肉体筋骨上的“伤”是极大的突破,把传统武侠里的绝世高手从不畏伤痛的叙事神坛逼落人间,换上一具合乎物理和病理的血肉之身,更由此创造了崭新的武术系统;④沈默挑战了前辈作家处理不当的另一个肉体问题,在决战中暴露了躯体“老化”对武者的负面影响,看百年内功如何面对少壮之拳。乔沈二人,一个写伤一个写老,各自开辟了前所未见的叙事路径,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保守派读者而言,实难接受。⑤ 其次,狼派武侠“重劲”,唯有来自崇武者内心的强大劲道,方能生猛地驱动肢体和语言;沈默的武学“重气”,着重描绘练气与运气的门道,以及核心角色们异于常人(或中原的文明人)的蛮荒气秉,人物心灵的刻画反而是次要的。为了合理地孕育、承载这套异类的人格思想和武学系统,沈默必须建构一个前所未见的武侠小宇宙,绝对虚构却处处暗藏玄机的叙事时空,将蕴含奇幻色泽的武学故事提升到家族史诗的高度,而且沈默志在把武侠小说“纯文学化”,脱离大众文学的层次,晋级到纯文学(或精英读物)的行列。沈默花了10年,写下《大虚空记五部曲》。这是一个“淡化侠义,独尊武术”的故事。 《大虚空记五部曲》,第一部《谁是虚空(王)》(网络版,2009),第二部虽完稿但未出版(2010),第三部《天敌》(2011),第四部《传奇天下与无神年代》(2012),第五部《七大寇》(2013)。就其发表及出版事实来看,暂时是四部曲。《谁是虚空(王)》在叙事结构上的实验性很高,但它牺牲了故事的完整性和高潮感,一般武侠小说的阅读乐趣在此亦遭到无奈的肢解,完全一副后现代小说的模样,肢解情节,让结构来说话。沈默当然预见了这个代价,却不太在意,他只关心小说在形式实验上的成败,踏上这条险径的第一步,他已经预设好一小群现代/后现代小说的精英读者,并非武侠网站上的广大网民。沈默要走的武侠险径,注定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