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21)03-0078-08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概括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1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以村落为单位的乡土性随之也发生了转变。乡土性转变成了什么,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在变化发生过程中乡村都经历了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许多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维度进行了自己的阐释,但是我们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些学者眼睛里和文字里所展现的乡村的文化变化是变化的全部吗?对于村落文化变化所引发的情感与思考是全面而准确的吗,是能够代表乡村文化主体——农民真实的感受吗?答案是不尽然的。对此一些学者也有深刻的体察:“我们的学者、知识分子、各类的专家,他们怀着对于乡村的兴趣而下到乡村,他们希望借助这样的旅行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收集资料、了解基层生活、体验另类的生活方式以及改造那里的生活等,总之,怀有各种不同目的的外来者旅行到了乡村,他们不仅带去了自己,也带去了自己背后所承载的一整套的价值观和自己所信奉的理念。”[2]111因此,相对于村落文化的他者——学者、专家等所呈现的乡村文化的转变只是村落文化变迁的一个外部或者说是局部的理解。要想整体地、全面地了解村落文化历时性的、动态的转变,文化内部的视角是必要且必须的。那么,如何能将村落文化圈内的观点和感受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用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展现村落文化主体的经历、记忆与感受,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村落文化是一种集体记忆 在分析村落文化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文化”的含义。尽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958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被认为是经典定义,长期以来,文化本质的定义仍然是学界探讨的主要议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们文化活动的拓展和需要而发生变化。本文的关注重点是:“文化是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社会的文化生活可以看作是通过它的生活和生活方式,通过感觉和自身感觉、行为形式、价值系统和信仰而表现出来的。”[3]14从根本上来说,文化是历史性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与梁漱溟先生所提出的“人类生活的样法”和胡适所说的“人民生活的方式”如出一辙。我们将从这个定义出发进一步来解释什么是村落文化。村落文化是以农业为基本底色,以村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经过长期稳定地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行为体系等。村落生活因其时空维度相对封闭与凝固的特性,运行规则和活动图式是“给定性”和“自在性”的,也就是说村落从本质上来看是日常生活的世界。村落文化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生成和发展。延续了日常生活的自在性,属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学分类中的“自在的文化”这一类型。 首先,村落文化是在重复性为主要特征的自在的实践活动方式下建构的。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村落是被丛林、山川、河谷等分隔成一个一个具有边界的“天然共同体”。从经济方式来看,中国乡村长期以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这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是依附于土地的。土地不仅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还提供给人熟悉的、充满安全的归属感,并进一步构成了对天然共同体的认同和将自身嵌入自然链条的心理定式。尽管农耕文明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然而直到今天,生产力依旧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这解释了围绕人与土地如此稳定性的生产关系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基于此,沉溺于日常生计并阈限于天然共同体所形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活动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交替,随着世代更迭循环往复、自然而然地进行。与此同时,建立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实践活动之上的传统、习俗等生活规则靠乡民们一代又一代以自发的示范、模仿、类比等方式自在地习得。以整体的眼光审视村落生活,如同赫勒所分析的日常生活一般,因为循环往复所以很难会发现有多少创新。因此,村落实践活动和思维模式最为重要的特征——重复性,这也是村落文化构建的基础特征。虽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社会的确定对这种村落生活模式形成了冲击,但是它日常生活的本质决定了不管在传统、现代还是未来社会中,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的村落生活内部结构和活动图式的总体特征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第二,村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是传统习俗、经验和常识等经验主义。村落生活之所以能够以一种重复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活动周而复始地成功运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运演遵循着先验的、给定的规则——传统、习惯、经验、常识等。传统、习惯、风俗等术语因意义本质上类似,这里我们统称传统习俗。村落的传统习俗是村民在实践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世代相袭的,人们自发的按其行事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心理定势、规范、信仰、礼节等等”[4]43。从村落生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生产活动来看,千百年劳作于土地上的农人总结了许多农业生产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对耕种的指导作用。即便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这样的生产习俗依旧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村落消费活动领域中,传统习俗亦贯穿始终。村里人的一日三餐、衣着打扮、房屋布局无一不体现出当地的传统习俗。再者,在村落生活的动态运行中,围绕人们日常交往活动,礼俗和民俗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村落社会中,伴随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自然流程,诸如满月、婚礼、葬礼等,都有一系列的习俗、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更需要说明的是,村落中的人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关系,“不是靠外在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