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116-12 “时间”论域属于“形而上学”似乎没有异议①,而“时间”的“本体论”之争倒是另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争论分析或描述“时间”的路径或方式的差异,那么显然是基于“方法论”(methodologically)的角度来思考,而非“本体论”(ontologically)的地位问题。在西方学界,“时间本体论”的探究也有一些直接成果,无论是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界皆有关注,目的是要考察构成“时间”的“根源”为何。② 不过,具体到我们要讨论的当代英美时间哲学中的A-理论与B-理论之争,“本体论”问题就仅限于其“构成”到底是源于“A-系列”还是源于“B-系列”。如果把“时间”视为一种“秩序”,那么对“时间”的分析就必然要走向“关系论”;如果把“时间”视为一种“流逝”,那么对“时间”的分析免不了会走向“生成论”,时间分析的“本体论差异”就是依此形成的。在此之中,时间的“本体论”之争自然也属于“形而上学”领域,同时还伴随着“方法论”的考量。 一、“时间本体论”问题的提出 如果我们开始反思,就会发现,时间的诸种因素从根源上来自于对它自身的追问,时间的本性是什么?不过,实际上,自麦克塔加(John M.E.McTaggart)论列以来,首当其冲的问题当属时间的“实在性”和“非实在性”的争议。依他的描述,很多近代的哲学家都否定了时间的“实在性”,并给出了各自的论证。③以至于他的学生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早期的名文《神秘主义与逻辑》(1914)中甚至言道:“时间的非实在性是许多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基本学说。”④这种阐述显然是受了乃师的影响,只是罗素并不赞成如此观点,他明确表明:“那些关于时间是非实在的及感官世界是虚幻的这一论点的论证必须被视为谬误。”⑤ 罗素是典型的B-理论家,支持时间“关系论”的理路,但却不像其追随者奥克兰德(L.N.Oaklander)那样试图从“本体论”角度来澄清和界定时间“关系论”不可分析和无法还原的根本特性。当然,在否决麦克塔加的“非实在性”论证的这一条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不言而喻,如果时间的“实在性”得不到确立,也就无所谓“本体论”问题了。如此看来,提出“时间本体论”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反驳麦克塔加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立场进行“底层”辩护。 依奥克兰德的设想,时间的“本体论”分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立“时间关系”(temporal relation)(以B-理论为标准)作为“原初的”和“最终的”时间之形而上学本性。⑥而如果依据“时间生成”(temporal becoming)(以A-理论为标准)是做不到的,它不是确定时间之实在性与客观性的基础。然而,麦克塔加如此说道: 当然,如果我们把另一个系列正确地称之为时间系列,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哪里有时间,哪里就有变化。然而整个问题在于它是否是一个时间系列。我的争辩是,如果我们把这个A系列从时间的元初(prima facie)本质上去掉,就只剩下一个无时间性的系列,这个系列的变化顶多是一个纬度系列(a series of latitude)(按:如依据本初子午线所经过的纬度而来的时间系列)所允许的变化(按:亦即不能算是变化)。⑦ 这里所谓的“另一个系列”指的是A系列(动态时间系列),亦即后来据此发展起来的A-理论。依麦克塔加的论述,“时间”与“变化”是不可分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古义。⑧但实际上,他与亚里士多德思路相反,只是运用归谬法而已,最终宣称“时间”、“变化”与A系列都不是真实存在的。⑨不过,仅就这一段话来看,麦克塔加至少部分承认,A系列是“时间”内在固有的“时间性存在”,是“时间”的“元初”本质所在。如果从“元初”的表述出发,“时间本体论”就必须在此意义上才能给予说明。 奥克兰德当然不会认可这种论调,在“时间本体论”上,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开始点:即麦克塔加之所以能逻辑性地论证时间是非实在的,是因为其认为“时间流逝”(temporal passage)或“时间生成”自相矛盾。所谓的“时间流逝”或“时间生成”,是指沿着一系列“瞬间”(moments)和“事件”(events)的“现在”运动。在这一点上,梅勒(D.H.Mellor)、奥克兰德、包德维(R.L.Poidevin)等赞同麦克塔加有关A系列(A-理论)不真实的“悖论论证”是有说服力的,只是没有接受他的结论,因为他们认为B系列(B-理论)足以说明时间的“实在性”,并能够依此对时间进行形而上学的奠基。⑩与之相反,施莱辛格(G.N.Schlesinger)、卢卡斯(J.R.Lucas)、史密斯(Q.Smith)等则主张B-理论(非时态理论)的观点要让位于基于我们自身之“体验”而来的时间观,亦即时间的“实在性”也当取决于A系列(A-理论)的特性,A系列能被视为一种“本体论”认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