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诺维特最初并未给“关系强度”明确的内涵,而是仅指出了其可供操作化的四个方面:相处时间(amount of time)、情感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亲密度(intimacy)和互惠性服务内容(reciprocal services)(Granovetter,1973)。受经验材料和模型的约束,“关系强度”概念的解读与操作化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存在不同的方式。这种方法论上的分歧已造成不同研究结论间缺少可比性的困境。 本文建议将关系强度在“时间投入”和“关系深度”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探讨。具体来说,“时间投入”是关系双方互动的时间成本,“关系深度”则是双方对这段关系在情感强度上的体验。该建议主要基于三点考量:首先,关系中双方的时间投入和彼此关系深度并非高度相关,这使得研究中对关系强弱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化所侧重的维度。事实上,强弱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邱泽奇、乔天宇,2018)。其次,弱关系优势主要来源于关系双方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而网络异质性的产生以关系双方在时空上的相对疏离为前提,不考虑一段关系的“时间投入”维度,“强/弱关系”优势之争的实证依据并不可靠。最后,考虑到中国与西方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单纯基于西方社会所提炼的“强弱”二元概念进行分析,很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跨文化差异,相比之下,从“时间投入”和“关系深度”两个更加具体的维度入手,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 为论证以上观点,本文将分四部分展开:(1)对“关系强度”概念的操作化方式演变做简要梳理。(2)基于梳理和对“弱关系优势”理论的系统解读,阐述并论证“关系强度”概念的二维性。(3)从中国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出发,澄清“关系强度”的二维操作化在中国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4)基于对个人社会网络动员事件的分析,系统性检验与讨论本文的以上观点。 一、“关系强度”的操作化类型及讨论 应用强、弱关系概念,学者们探索了包括知识传播、创新和社会整合等诸多领域的议题。但不同研究中“关系强度”的操作化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操作化方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频次统计”“亲密度划分”和“灵活设问”。 “频次统计”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关系强度”操作化方式。顾名思义,主要用“见面频次”(格兰诺维特,2008:41;Langlois,1977;Nelson,1989)来衡量关系双方的“相处时间”,强调强关系比弱关系在维持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找工作》(Getting A Job)中,格氏便将见面频次做了“经常”(至少1周2次)、“偶尔”(1年1次以上,但少于l周2次)和“很少”(1年1次或更少)的三等级划分。事实上,该操作化方式已很少被单独使用。 “亲密度划分”需要受访者汇报主观上和另一方的亲密程度。例如,让受访者选出家庭外六个最“近”的人,并要求受访者对每个人的“亲密度”进行打分评级(Wellman,1979),亲密度得分高的关系便属于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亲密度的评级与划分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关系强度操作化方式(Jack,2005)。由于关系属性(家人、亲戚、朋友等)很可能与亲密度高度相关,所以,对关系属性的测量可被视为亲密度划分方法的一个变种。一般而言,熟人和一些间接关系(比如,亲戚的朋友)会被认为亲密度较低,是弱关系;而朋友、亲戚和邻居等关系会被视为亲密度较高,是强关系(Lin & Dumin,1986;Kramarz & Skans,2014)。在中国本土研究中,“亲密度划分”法更受青睐(童梅,2012;张文宏、刘琳,2013) “灵活设问”主要是参考受访对象的身份特征,询问一些有关互动情况的更为具体的问题,以此间接反映双方互动的深入程度。相比于前两种类型,这种方法显然自由度更高,且有被更广泛应用的趋势。它包括直接询问受访者对另一方的了解程度(Bian et al.,2015);问双方是否会在多种不同场合下发生自主互动(Wellman & Wortley,1990);或者询问一些科研工作者彼此间是否有私人关系,是否知道对方当前的工作(Murray et al.,1981)。 事实上,将以上三种传统类型进行组合的“综合型”操作化方式也很常见。比如:“频次统计+亲密度划分”(Lin et al.,1978;Hansen,1999),“亲密度划分+灵活设问”(Friedkin,1980),或三种类型皆有(Wegener,1991)。 “关系强度”的操作化方式有如此之多,不同方式的测量效度究竟如何?马斯登和坎贝尔是最早探讨“关系强度”操作化问题的学者,他们对不同操作化变量进行了整体检验。所得结论中,有两点需特别关注。首先,常用的预测项,如关系属性,对关系强度的预测效果往往并不好,这提醒我们在测量时最好直接从指标项入手。其次,不同指标项之间并不像格氏所假设的那样呈现高度相关性(Marsden & Campbell,1984)。总的来看,关系强度测量已基本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但本文认为,这些操作化方法,尤其是国内所主要聚焦的亲密度划分法,往往更侧重于关系强度的某个非时间维度,而处在其测量盲区的时间维度,对关系强度的分析探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