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畅销书和常销书,被读者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①。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与作家的创作动机、思考、表达等分不开。路遥的这部《平凡的世界》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创作出来的呢?1991年冬,路遥撰写《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曾笼统地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②;“作品的框架已经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③。 那么,路遥为何要下定决心创作这部长篇小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④呢?笔者结合掌握的回忆文章及书信等资料,梳理促使路遥下决心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动因,力求揭开这部经典作品的创作之谜。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王维玲不断催促路遥创作《人生》“下部”,引发路遥的认真思考。他下决心另起炉灶,开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就是后来的《平凡的世界》。 《人生》是路遥三起炉灶、三易其稿、反复折腾三年才创作完成的优秀中篇小说。在1981年的第三次创作过程中,路遥与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的王维玲之间进行了密集的书信交流,王维玲直接促进了《人生》的创作,并深度指导了作品故事的细化与主题深化,与作者共同完成了小说的最终命名。对此,笔者的论文专门进行过深入研究⑤。 1981年12月,路遥赴京在王维玲的指导下完成《人生》的修改后,却迟迟定不下小说的名字。王维玲这时注意到小说的题记是选用柳青《创业史》中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还年轻的时候……”他认为这段话可以作为这部中篇小说的一个注解。尤其是开头的“人生”两个字,既切题、明快,又好记,小说可以直接叫《人生》,免得绕来绕去说不清楚。他的提议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们的一致认可。 于是,王维玲再次写信征求路遥意见。他还鼓励路遥续写《人生》“下部”,并且要路遥尽快上马,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再创作小说的下部,这些建议全在他写给路遥的信里。1982年1月31日,路遥的回信就寄到王维玲那里。路遥这样写道: 您的信已收读,想到自己进步微小,愧对您的关怀,深感内疚,这是一种真实的心情,一切都有待今后的努力,争取使自己的创作水平再能提高一点。 关于我的那部稿子的安排,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一切就按您的意见安排好了。你们对这部作品的重视,使我很高兴。作品的题目叫《人生》很好,感谢您想了好书名,这个名字有气魄,正合我意。至于下部作品,我争取能早一点进入,当然一切都会很艰难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作品的最后”(大意),因此这部作品的下部如果写不好,将是很严重的,我一定慎重考虑,认真对待。一旦进入创作过程,我会随时和您通气,并取得您的指导。上半年看来不行,因为我要带班。 这几天我的小孩得肺炎住院,大年三十到现在感情非常痛苦,就先写这些,有什么事情您随时写信给我。⑥ 路遥的回信印证了王维玲鼓励自己写“下部”的意见。那么,这个“下部”到底是什么呢?结合《人生》的创作过程,笔者以为就是《人生》的“续集”,或者说是讲述高加林因精简再次回到农村后续故事的小说。 读过《人生》的朋友都知道,《人生》的最后一章“第二十三章”注明“并非结局”。高加林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后,他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故事在此高潮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那么,高加林这样一位在社会变革初期时刻想进入城市的乡村知识青年,他怎么会甘心命运的安排?他未来的人生又将如何呢?……这些问题一定激发起王维玲这样一位曾编辑过柳青《创业史》的优秀编辑的极大兴趣。他自然会引导作者继续沿着高加林的性格逻辑,再“趁热打铁”,写好《人生》的“下部”,这也是必然的情感逻辑与思维逻辑。于是,王维玲一边给上海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推荐《人生》,一边又写信再次催促路遥尽快上手续写《人生》“下部”。 王维玲对路遥有知遇之恩,是路遥的“贵人”。路遥自然不敢马虎,于1982年4月2日给王维玲写了回信: 非常高兴地收读了您的信……我感到极大的愉快,也使我对所要进行的工作更具有信心,同时也增加了责任感;仅仅为了您的关怀和好意,我也应该把一切做得更好一些。对于我来说,各方面的素养很不够,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克服,精神紧张,但又不敢操之过急。不断提高只能在不断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您的支持是一个很大的动力……⑦ 在这封信中,路遥谈到他的准备不足与不安。 1982年8月23日,也就是王维玲把《人生》成功推荐到《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后,路遥再次给王维玲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他阐明已不准备写作《人生》“下部”的理由,还透露出构思长篇小说的信息。信这样写道: 南云瑞不断地向我转达了您的一些意见,尤其关于《人生》下部的意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反复思考和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各方面的东西的判断。我感到,下部书,其他的人我仍然有把握发展他(她)们,并分别能给予一定的总结。唯独我的主人公高加林,他的发展趋向以及中间一些波折的分寸,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既不是情节,也不是细节,也不是作品总的主题,而是高加林这个人物的思想发展需要斟酌处,任何俗套都可能整个地毁了这部作品,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