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21)04-0016-1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蔓延,人口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国际人才作为可转让的人力资本,其跨国迁移的发展动向愈发受到各国政府及大学的关注,也日益成为法律政策制定的聚焦点。2020年2月27日,我国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同年7月21日,教育部对新拟订的《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广泛征求意见。这充分显示了新时代转型期,我国对国际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法律制度框架,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的教育强国,德国曾在19世纪一度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中心,其倡导的洪堡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来,德国各级政府及大学以“吸引卓越的科学家及高层次学术人员”为战略目标,在人才准入、学术职位制度、薪资体系及科研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与德国均为典型的民族国家,且公立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着力探讨德国大学国际人才的聘任与服务体系,可以为我国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标体系,进而助益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刻变革与全球创新中心的不断涌现,国际人才的加盟逐渐成为提升一国综合实力的加速器与快车道。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种类丰富的人才吸引政策,以厚植制度根基,抢筑人才高地。在这场异常激烈的国际人才竞逐中,德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国际移民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共接收了530万永久居民,较2018年增长了13%。在全球范围内,虽然美国仍是最大的移民目的国,但自2015年起,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永久居民总量就已超过了美国,其中德国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大量的外来移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德国因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而引致的劳动力匮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流入的大批高技能国际人才赋予了德国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社会创新进步的强大动能,这其中大学发挥了基础性的“孵化器”作用。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大学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远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找不到、引不来、留不住”已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痛点”。这不仅脱离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需要,同时严重阻碍了大学深层次结构变革,对国家教育繁荣与科技振兴产生了显性的负向影响,究其根本在于“双一流”建设对高水平国际人才的强烈需求与大学现有的管理体制及行政效能不相适配。 鉴于此,本文拟以德国国际人才引进为逻辑起点,深入探析其国家支撑战略及大学具体的学术职位制度、甄别筛选机制及薪资待遇体系等,进而提出深化我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进路选择,以期对促进学术生产、提升大学声誉、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所裨益。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大学主要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音乐艺术大学三种类型。本文中的德国大学限指综合性大学,其专注于教学与基础科学研究,是德国知识发现和技术革新的主要源泉。另外,本文中的国际人才限指从他国迁移至德国大学工作的“终身教授”以及以“终身教授”为职业晋升目标的“青年教授”。 二、德国国际人才引进的战略选择 (一)人才准入战略 人才准入的便捷与否是影响国际人才流向的首要变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囿于出生率负增长、社会结构老龄化、本土人才外流等因素的限制,德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明显短缺,尤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德国于2012年8月修订实施了新的《居留法》(Aufenthaltsgesetz),全面推行“蓝卡制度”,以放宽非欧盟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限制。本质而论,蓝卡是一种居留许可和无限制的工作许可。2020年调整后的蓝卡政策规定,在拥有公认高等教育学位、且获得的工作职位年薪达到55 200欧元的情况下,申请人无须经过联邦就业局(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简称BA)审核,即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蓝卡,顺利在德开展工作。对于数学、医学、工程、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急需稀缺行业的职位,其年薪门槛可降低至43 056欧元。[2]作为蓝卡持有者,如在德国工作满33个月,并按规定缴纳了同期养老保险,则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实现从短期工作到长久居住生活的无缝衔接,在社会救济、子女补贴、新生儿父母补贴、住房补贴等方面享有与德国公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3]熟练掌握德语者,该时限可缩短至21个月。[4]针对部分有稳定工作的外籍科学家、研究员、讲师等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获得无限期居留权。[5]相应地,德国面向国际人才家属的劳动力市场也是高度开放的。具体来说,国际人才的配偶无须提供德语语言证明,仅凭团聚签证便可获得同等居留身份,在德国自由选择从事任何合法职业。 综合来看,德国采取的是偏重吸纳高层次专家的技术移民政策。根据联邦移民与难民署(Bundesamt für Migration und Fluichtlinge,简称BAMF)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德国共签发了103 936张蓝卡;仅2018年一年就签发了27 241张,是2013年该制度实施之初的2.4倍。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德国的蓝卡发放数量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比84.5%,排名其后的国家分别为法国(4.3%)、卢森堡(2.8%)、波兰(1.9%)和意大利(1.2%)等。[6]可见,德国这一基于高技能人才的主动型移民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积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赴德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