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的德国大学现代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进步。众所周知,欧洲文明主要起源于地中海的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文明发展的轨迹在欧洲大陆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推进,中世纪的大学首先诞生在意大利和法国,启蒙运动也是先发生在法国。但是,为什么现代大学没有产生在当时经济和文化都更发达的法国,而是产生在德国?18、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理念变革和组织创新,从而实现了这样一个进步?自从19世纪末德国大学获得世界范围的声誉,德国大学模式及其现代化道路就成为各国学者研究和讨论的对象,20世纪初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的改革,就深受德国大学观念的影响。20世纪末,伴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中国的推进,洪堡(Humboldt,W.V.)理念及德国大学模式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该领域涌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专著。①在2010年柏林大学建校200周年时,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柏林大学的建校史、理念、价值及当代意义进行了阐释和分析。[1] 在德国近代大学被中外学者日益怀想的同时,21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界出现了关于“洪堡神话”的争论,国外有些学者认为在19世纪的德国大学史上,洪堡及柏林大学的历史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与德国大学的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将洪堡及柏林大学神化乃是20世纪人们的误读。[2]我国也有学者对争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3]尽管关于洪堡理念和柏林大学模式有着各种争议,但主流观点依旧认为柏林大学是德国大学的典型模式,洪堡对于柏林大学的创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这一时期的德国大学现代化思想及实践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事实上,欧洲学者不断地讨论洪堡神话,不过是将现代学术理想寄托在洪堡和那个时期的德国大学身上,其背后折射的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到底什么是好的大学治理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当前中国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一主题进行挖掘依旧有着特别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设的大学治理现代化考察点,对德国大学的现代特征进行把握和组织理论上的分析,并将大学治理问题置于德国早期“法治国”的法治背景下进行解读,以期丰富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大学的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现代化当作一个历程,那么200年前的现代化与今天的现代化,在含义上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但正如绝大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人类仍然处于现代化进程当中,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形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依旧是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国大学的现代化,不是昨天,而是今天,是今天的早些时候。这种基本定位也使得本研究对德国大学的考察不仅是历史考察,也有了更多的现当代意义。 一、考察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维度 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充分表达。讨论现代化,就要先讨论现代性。一般认为,现代性是指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生活及组织模式,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disembed)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这种现代性被公认为以理性为基础,不仅体现为一种理性的文化精神,更体现为规范社会运行的理性制度安排。[5]考察大学的现代化程度,可以从考察理性精神在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安排中的表现程度着手。因此,本文从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来考察德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当然,这种划分只是在理论分析意义上的,在现实中很难将二者割裂开来。 精神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自主意识。康德(Kant,I.)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6]。所以理性在精神上的首要表现,就在于主体意识的唤醒。这种主体意识从一开始就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主,也就是通过“祛魅”,自觉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不盲目依从外界力量;二是理性,能够利用自己的理智去发现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主体意识,体现于个体,是自我意志;体现于组织,是自主意识。一所大学拥有自主意识,能够自我定位与自主决策,才有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也才谈得上作为治理主体进行治理。根据自主意识的两方面内容,考察也从两方面具体展开:一是大学能否自觉找到适切的组织目标,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强有力的合法性基础;二是大学能否坚持组织目标和办学规律,体现一个现代组织的独立品格与自主意识。 制度维度主要考察大学作为社会基本行动单位的运行方式。这里的运行方式是一个开放系统的概念,不仅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各种权力关系,还要考虑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组织的治理模式。分析治理模式一般从制度基础、内部运行与外部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学校组织原则是大学治理的制度基础,既是内部运行的纲领,也是对外关系的准则;内部运行一般静态表现为大学的治理结构和行为规则;外部关系是大学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其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一组外部关系。具体的考察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是否体现了理性化的基本组织原则。所谓组织原则理性化,是指大学的组织原则能够紧紧围绕大学的目标和宗旨,有效达成组织目标与组织行为的一致性。第二,大学在内部运行和管理上是否一定程度体现了现代理性组织的基本特征。第三,大学组织能否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保持主体性,适当维持组织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