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21)03-0202-09 全球化、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编织起的强大力量对我国城市文化传统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城市个性难辨,城市特色难寻。我国许多城市的面貌正在快速同质化,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旧城改造运动、房地产开发热潮、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以拆旧建新为显著特征的城市建设活动把许多城市都变成了大工地,一些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甚至被彻底毁灭,最终一座座新城崛起,一座座旧城倒下。但崛起的新城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外观,都是一模一样的现代性面孔。在这些城市,人们感受不到文化特色。去过一两座城市便好似到过许多城市,都是一样的外观,一样的气氛。“千城一面”这一概括生动而深刻地折射了我国面临的“城市文化特色危机”问题。 我国著名人居环境科学家吴良镛先生早就指出,无数个城市的地方特色之和,加起来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文化特色危机”意味着各方面的社会风险及危害性影响,也意味着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侵蚀和挑战。显然,城市文化特色不能丢,“城市文化特色危机”不能任其蔓延。在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做好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工作,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城市文化特色的构成和性质,即城市文化特色是什么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特色的主要构成 城市的文化特色指的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区别性特征,是该城市的身份标签,是该城市的形象证明。文化特色反映了一座城市文化的本质属性,是该城市文化历史的累积,是该城市文化发生发展的结果,也是该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城市文化特色是如何构成的呢?竺剡瑶认为,“当人们在谈论一座城市有无特色的时候,往往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认识的。因此,城市特色不仅包括了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还涵盖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它实际上包含了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1]49。刘士林认为,“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功能最直接的感性表现。从硬件上看,城市特色是以城市历史空间、传统建筑形态及其形成的城市文脉为代表的城市物质遗产;从软件上看,城市特色则集中体现在以生活方式资产、市民精神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审美趣味和审美气质等为代表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2]。两位学者将城市文化特色的构成视为二元化的硬件与软件、物质与非物质,这是一种常见的构成认知,比较宏观和笼统。还有一种“城市形象学”的构成认知,即移植CIS理论将城市文化特色分为视觉特色、理念特色和行为特色,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但其前提是视城市为组织。城市可以看作是一个组织,但又远比一个组织复杂。据笔者走访调查,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而言,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他们尤为关注的是民族、历史、地理等文化关键词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综合印象。由此可见,人们经常关注的城市文化特色其实主要涉及民族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地理文化特色和建筑文化特色等方面。 (一)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意味着一种文化共同体,是拥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之人的团体。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Osward Spengler)说:“在一般用法里,一个人将自己所属的许多团体中在精神上与他最接近的一个团体——带着感情地——称作他的‘民族’。”[3]208“民族”一词核心在“族”字,“族”原本指箭锋、箭头。《说文解字注》解释说,“五十矢为束,引申为凡族类之称,从
,从矢,会意。
所目标众,众矢之所集,此说从
之意。
所以标众者,亦谓旌旗所以属人耳目。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众之意也”[4]312。这段注释的核心意思是,“族”字有两层意涵,一是类属,一是众多,合起来进一步引申,“族”就是众多人在同一面旗帜下聚集而成的团体。这同一面旗帜是基于共同血缘、语言、宗教、风俗等因素形成的共同文化。由此,“民族”就是共同文化旗帜下人的聚合与结群,“民族的本质仍是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呢?我认为是文化关系”[5]160。“民族”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存。此民族与彼民族的本质区别在于“民族文化”的区别。 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民族体系,这就会自然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因为有不同的主要民族聚居,所在城市就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这些城市文化特色的底色和招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的少数民族农民变成了城市里的市民。少数民族农民变成市民,少数民族文化与城市文化碰撞,有些民族文化特色得以保留,有的则融合为新的特色,有的可能消亡。这是民族文化变迁的常态。那些城市世居民族本来就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加上少数民族农民进城后得以保留的民族文化特色,还有文化碰撞融合新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三种“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城市最应该珍惜和善待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