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2 读心(mindreading),即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基。人类的很多社会行为都离不开读心:我们安慰朋友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伤心,我们警告别人是因为我们觉察到他有伤害的意图。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越是了解,就越有可能与他有效互动,反之亦然。在过去的三十年,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人的读心能力与实现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作为研究成果,“读心”被普遍认为是民众心理学的理论化或模拟,由此形成了社会认知领域中主流的心灵理论(theory of mind,ToM)框架,包括各种版本的理论论(theory theory)、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或它们的混合。按照ToM,读心就是“用心灵思考心灵”,核心问题是如何超出对他身的感知达及他心。(cf.Goldman,p.3)最近,一个颠覆ToM核心要义的新范式开始崭露头角,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读心问题的兴趣。这个新范式就是直接感知理论(direct perception theory,DPT)。DPT认为,心理状态并非像ToM所认定的那样是不可观察的,而是可直接感知的。 DPT最初由一些有现象学背景的哲学家提出。他们主张“认真对待现象学”,认为现象学的考察足以消解ToM所强调的达及问题(the access problem),还读心以本来面目。(cf.Gangopadhyay & Pichler,p.2)本文将论证,尽管现象学事实上激励了DPT,但它并不能为DPT提供充分辩护,更不要说消解达及问题。进而我会说明,“巧知觉”(smart perception)概念是理解DPT的很好切入点,是解决达及问题的正确路径。本文的结论是,DPT是一个可与ToM相互补充的适切理论。 一、ToM与他心的达及问题 在读心问题上我们有两种很不一样的直觉。一种直觉是,读心是件复杂困难的事——我自己的心思我自己清楚,别人的心思则很难揣度。是以中国古人有“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之叹;民间也有“人心难测,海水难量”“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说法。在西方,奥古斯丁曾感慨人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因为计算人心的情感活动比计算头发还要难得多。他还说:“即使是一个活着的身体在运动,我们的眼睛也无法看见其中的心灵,因为心灵根本就是眼睛所看不到的。”(Augustine,p.140)与此相对的另一种直觉是,读心对多数人来说是件简单容易的事。例如我从朋友的满面笑容看出她的快乐,从她的泪眼朦胧看出她的伤心,从她倒水的动作看出她沏茶的意图;中国古代也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相关典故。这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心理状态简直“洞若观火”。并且,有时我相信别人也可以很容易地读懂我的心,所谓“鲍子知我”就是一个例证。 不过在读心的哲学-科学研究中,第一种直觉似乎占了上风。奥古斯丁是西方首次明确提出“他心”问题的哲学家。他认为,他心的不可见性对他心知识构成了特别的挑战,因为我们不能像从许多天鹅中观察到相似性,从而获得关于天鹅的知识那样获得他心的知识。相反,我们只能通过将自身的情形类比到他人,从而推知他人身体中有着“我们以相似方式移动我们的躯体时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东西”(ibid.)。奥古斯丁的这种想法被穆勒(John Mil1)、罗素、艾耶尔(Alfred Ayer)等人发展成类比论证,很长时间都是他心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 读心的当代研究同样基于第一种直觉。主流的ToM框架是由普雷马克(David Premack)和伍德洛夫(Guy Woodruff)于1978年提出的。在影响深远的《黑猩猩具有心灵理论吗?》一文中,他们写道:“说一个个体具有心灵理论,我们的意思是那个个体将心理状态归与自己和他人。……一个这种类型的推理系统可在严格意义上被视为一个理论。这首先是因为,这些状态不是直接可观察的;其次是因为,这个系统可以用于预测,尤其是对其他有机体行为的预测。”(Premack & Woodruff,p.515)正是这段话确立了ToM的基本框架,即寻找某种特别的机制来说明读心者是如何达及不可观察的他心的。读心问题由此被确定为“如何超出对身体的感知而达及他心”,并被简称为“达及问题”。要解决达及问题就得找出负责读心的机制,表明那个机制对读心来说是充分的。理论论认为那个机制是理论推理——认知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民众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归与心理状态。模拟论则争论说,他心的达及离不开模拟——认知者需要先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境地,然后产生一个模拟状态,再将模拟状态归与他人。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理论论和模拟论都将问题设定为如何达及他心的问题,它们对社会认知的解释就是用这类术语来表述的”(Gallagher,2004,p.200)。 二、认真看待现象学? 尽管ToM影响巨大,但近年来它也遭到了多方批评。双系统理论(Two-Systems Theory)指责ToM忽视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早发的、快速自动的读心系统。(cf.Apperly)多元论认为,读心涉及多个社会认知过程,没有任何一个是缺省的和必不可少的。(cf.Fiebich)最严厉的批评来自DPT。“DPT对TT和ST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用达及问题来表述他心问题的最初想法。”(Gangopadhyay & Miyahara,p.4)在DPT的早期提倡者看来,ToM在一个错误预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这个错误预设就是:他心是不可观察的。假如他心并非不可观察,那么根本就不存在达及问题。